close
美國人評價中印戰爭: 印度發動的一場愚蠢戰爭
美國美聯社新聞紀錄局曾經拍攝瞭一些很少被人知道的關於美國派駐印度戰地記者拍攝的一些中印局部戰爭的資料影片。雖然,當時美蘇處於冷戰期間。但是,作為同為印度後臺的兩大軍事強國的美蘇,此次也是進行瞭仔細的分析以及資料秘密共享。因此上,那次戰爭,可以說等於處於中國1:3的絕對劣勢局面。
表面上中國打贏的是印度。但是,事實實質是打贏印度就等於中國一同擊敗美蘇當時的兩大軍事世界強國。但是,時至今日,在美國國傢新聞中心,被解禁的中印戰爭資料中仍然找不到這份影片資料。而後來的俄國俄羅斯檔案中心僅有文字記載。
因此,美國人約翰·勞爾稱:“其實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期,由於中美出現秘密接觸,在尼克松表示對華友好態度的同時,美國軍方秘密銷毀瞭一些“有礙總統東方戰略的不適合的資料”。
美國遠東情報軍事中心原派駐官員霍華德·本傑明是這樣評述那場戰爭的:“那是一場印度最為愚蠢的戰爭。印度政府當時緊急接受瞭來自前蘇聯的13個陸軍師,2個空軍師的全套武器制式援助。作為當時的華盛頓軍方,十分尷尬的“中美韓戰”結果,急需要軍事領域裡面取得一次對華戰爭的勝利。
同時,也是為瞭進一步擴展美國在中亞戰略位置上的“主導”地位。因此,即在蘇聯援助第3天,由英美以及北約成員國組成“亞洲軍事發展態勢委員會”決定對印度援助18個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裝備,其中一些裝備是來自英國2戰期間剩餘軍事物資。
在由美蘇聯合支持下,並且有蘇聯軍事顧問專傢團進行親自整訓的印度武裝部隊,使得當的印度首腦尼赫魯,產生瞭“超級亞洲”的可怕思想。因此,他在當年撕毀瞭與中國簽署的“和平邊境互不侵犯條約”,以3個“王牌”主力旅為先鋒,越過“麥克馬紅線”,在中印交接西藏、青海的地區對中國實施武裝打擊。
而中國軍隊在初期,僅有少量邊防軍的觀察哨所駐紮在這裡,總兵力約2-3個連人數不足500人,而印度先期的抵達第1旅則是擁有6000人滿員蘇制編制主力旅。
中國於是開始逐步失去很多哨所。但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哨所,都是中國人自己主動放棄的。中共當時多次警告印度政府,但是這種善意的口頭警告,在印度當時的“歐美+蘇聯武器過熱癥”的極度蔓延情況下,根本就是毫無用處。
因此,中國的偉人毛澤東,果斷命令中國軍隊對印度進行“教訓型”打擊。
隨即,中國軍隊開始瞭快速的戰爭部署。速度可以說“驚人”,短短12天住宅化糞池清理中國軍隊就在山下集結瞭1個軍團即中國原18軍後來的中國第21集團軍。
中國采用“中國式”最古老的兵法戰術,引印度軍隊3個旅進入中國軍隊預設的伏擊陣地,快速的殲擊瞭其中1個旅的大部,其餘印度部隊開始向後撤退。而中國軍隊1支快速分隊,翻越瞭根本不可能翻越的大雪山,在氣候及其寒冷的冰河河谷內,攔擊瞭印度軍隊的退路。
在此時,印度軍隊已然然陷入中國軍隊合圍之中(約3萬中國軍隊)。面對如此局面,印度指揮官竟然臨陣慌亂,錯誤判斷部隊突圍狀態。沒有在中國快速分隊剛剛截擊自己的身後時給予馬上的反擊。而是錯誤的認為,可以依靠全新的蘇美裝備的極大優勢火力,進行反突擊反包圍。印度當時一名軍官(少校軍銜)對其國內傢人電報稱:我們隻要依靠先進的武器,完全可以殲滅全部的3萬中國軍隊。
但是,當時作為派駐印度的美國軍事專傢理查德·安德魯斯準將認識到:這是一場中國形勢的“殲滅戰的開始”。我們在韓戰中多次領教過這種手法。
印度通往前方的軍事補給線完全被中國軍隊切斷,士兵們開始在缺乏食物的戰鬥狀態下,出現大面積渙散。隨即,中國軍隊抓住有利戰機,開始發起“中國形式的”殲滅戰。短短8個小時。印度號稱“東亞第一、第二旅”的兩支主力部隊被盡數殲滅。而此時印度國內承擔本土防禦的北方部隊能抵抗中國潮水大軍的兵力不足1萬。
此時,中國軍隊繼續持續逼近。其先遣部隊,以達到接近印度首都新德裡外圍50公裡處,深入印度作戰達212公裡,中國軍隊士兵已經看到瞭新德裡的莫漢萊比塔塔尖。
但是,此時中國偉人們也是再一次作出瞭最果斷的決策,中國軍隊開始快速回撤。中國於後期正式宣佈,中印自衛戰爭結束。而且,中國方面歸還瞭印度包括1名少將旅長在內3450名戰俘,以及全部繳獲的被印度軍隊在潰散中遺留下的武器裝備。
這次戰爭,中共等於以自己一人的力量,同時擊敗瞭,來自當時世界上軍事兩大最強大陣營:北約以及華約的聯合支持的印度。也就是說:中共同時在當時擊敗瞭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的軍事行動。這是任何一個國傢,即便是在現在的先進條件也不可能做到的。XLW
1962年10月的中印邊境戰爭以我軍自衛反擊大獲全勝結束。戰後羅瑞卿總參謀長用一個“亂”字作瞭概括。而造成這場“亂”戰的直接責任人就是劉伯承。
沿水而行
戰爭開始階段,印軍在前蘇聯和美國的雙重支持下,很快在主戰場——喜馬拉雅山所謂的麥克馬洪線雪山營地建立瞭居高臨下的指揮部,由考爾中將坐鎮指揮。而我軍為瞭爬山,部隊隻得留下輜重,輕裝前進。為防萬一,先頭部隊派出尖兵往往要拉成幾裡路的長蛇陣,從尖兵連、尖兵排、尖兵班到尖兵組,都隔著相當一段距離,就連尖兵組的三個人,也還要再次分開走,最前面的一個戰士用鐵鍬敲擊冰雪,刨出一個腳窩,往前挪動一隻腳,再刨出第二個小坑。動作要格外小心,稍有大意,震裂瞭冰層,剎那間便會大禍臨頭——冰雪迅速炸裂,崩潰塌陷。
在中央軍委的作戰會議上,劉伯承說,青藏高原我沒去過。不過根據經驗,有水必有路。兵無常勢,我們不妨換一種思路,沿著水流的方向行進,或許還是一支奇兵呢。毛主席當即拍板決定:正面仍由小股部隊佯攻,繼續迷惑敵人。為慎重起見,先由一個師尋水探路,隱蔽接敵,成功後,再由大部隊跟進。
深入敵後
這個師選擇瞭中國、印度、錫金三國交界的東線亞東,那裡尚未交火,不大引人註意,但印度已有兵力駐守。我軍先遣團在前面開路。剛出發時指戰員們的高原反應還是很明顯的:邁不動步,喘不上氣,體弱的戰士往往要拉著馬尾巴才能前進。但走著走著,冰雪沒瞭,腳步輕瞭,呼吸暢瞭;走著走著,皮大衣脫瞭,棉衣也穿不住瞭,路邊草木也綠瞭;走著走著,看到一望無際的稻田……偵察員回來報告:前面已到錫金國境。
但在邊境線上錫金士兵卻阻止我軍,不讓通行。恰巧這時我們看見有少數印度軍人從其境內逃跑,便義正辭嚴地質問錫金士兵:同樣是友好鄰邦,為什麼允許印度人通行,而阻攔我們?他們支支吾吾答不上來。指揮員將手一揮,戰士們便迅猛追擊過去……
戰事進行得順利極瞭:等候在麥克馬洪線前沿與我軍決戰的印軍,做夢也未想到在他們屁股後邊出現瞭中國軍隊,嚇得他們屁滾尿流,潰不成軍。除二戰時曾打敗過日軍、被譽為“印度的驕傲”的那個營有些戰鬥力,打得比較頑強外,其餘皆稍觸即潰。
由於戰爭進展太快,大大出乎敵我雙方預料,戰場一度出現混亂:印度侵略軍後院起火,暈頭轉向,亂作一團。就連考爾中將也因信息不通,還乘坐前蘇聯先進的米-8直升飛機和美國軍事顧問一起貿然視察亞東一線。剛下飛機,便遇上我軍,差點當瞭俘虜。他們急忙扒上牛車倉皇逃命,丟下座機給我軍當瞭戰利品。
連鎖反應
我軍先頭部隊孤軍深入,在後續部隊尚未到達的情況下,為抓住戰機、擴大戰果,遂分兵殲敵,也導致戰鬥序列散亂。但在同樣亂的情況下,我軍是形散而神不散,各自為戰,士氣高昂。像戰鬥英雄龐國興(陜北人)就是在追擊中與部隊失散的情況下,根據軍銜大小,又先後與兄弟部隊兩名同樣與原部隊失去聯系的、彼此互不相識的戰士組成戰鬥小組(他是下士任組長,另兩名戰士分別是上等兵和列兵,為組員),不失時機地殲敵立功的。而印軍則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成瞭一群亂撞的無頭蒼蠅。東線我軍的成功,立即在西線、中線產生連鎖反應,我軍風掃殘雲,氣吞江河,戰事隻進行瞭十多天,先鋒部隊便推進到距新德裡隻有300多公裡的地方。印度首都一片驚慌,大街上修築工事,市民們爭相出逃。
就在印度舉國慌亂之際,毛主席審時度勢作出瞭撤軍的決定。我軍返回傳統習慣線(即實際控制線),並主動後撤20公裡,與印軍脫離瞭接觸。XLW
印度一名叫安尼爾的退役上校闡述瞭1962年中印戰爭的起因、經過和影響。安尼爾稱,1962年中印戰爭的謝幕和邊界爭端的結束將為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友好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是“亞洲世紀”的和平保障。
印度和中國是現存最古老的兩個文明。兩國在漫長的歷史中保持和平。喜馬拉雅山脈是難以逾越的障礙,與青藏高原接壤,距離中國內地有很長的一段距離。13世紀的圖格拉克和19世紀的如拉瓦爾發起過零星的軍事遠征。當中國中央政府虛弱的時候,xz處於半獨立狀態。
中印邊緣地區的邊界仍然沒有確定。由於沒有人口或者重要資源,那些地方變得無關緊要。簡要的回顧一下邊界爭端的歷史是有必要的。這有助於理解兩國關系的目前狀態。
中印邊界爭議主要集中在拉達克北部的阿克賽欽邊遠地區。
最初的印度邊界是在邊遠的昆侖山脈。這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由於害怕俄羅斯在東部的擴張和可能出現的俄羅斯xz聯盟,當時的英國在xj和xz之間的阿克賽欽建立瞭一個據點。這樣行動的考量是基於中國當時虛弱。俄羅斯的威脅消失後,那裡僅僅是地圖上的邊界。事實上,英屬印度和xz並沒有試圖有效控制這個沒有戰略意義的荒涼地區。
這個問題一直遺留下來。1956年,為瞭方便軍隊調動,中國修建一條連接xj和xz的公路。這個地區特殊的地理形勢決定瞭公路隻能從阿克賽欽經過。這條連接線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有明顯的戰略意義的。
由於沒有公路連接,印度在拉達克的控制並不穩定。印度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認識到瞭印度的弱點。他努力淡化這個問題。由於受到不明就裡的媒體和大聲疾呼的反對派的鼓動,尼赫魯開始瞭“前進政策”,即在中國人聲稱主權的地區建立5至10個人把守的哨所。
從軍事上和後勤上來說,這些哨所是不能獨立生存的。在外行人的建議下,印度在NEFA(三泰虎註:即藏南地區,印度現在稱其為“阿魯納恰爾邦”)挑起瞭事端,以轉移中國人對拉達克的註意力。
在軍事上來說,由於兩地幾乎有上千公裡之遙,期望NEFA給拉達克帶來效果是不符合邏輯的。中國一直都對NEFA地區聲稱主權。然而,這隻是他們為瞭得到自己感興趣的阿克賽欽而做出的討價還價。
隨著事件的進展,無能的軍隊領導層在NEFA地區將印度帶入瞭一場災難。中國人非常小心,在1962年10月發生古巴導彈危機的時候展開瞭對印度的攻擊,取得瞭足夠的領土來保護阿克賽欽公路。這就是今天的現狀。邊界現狀符合中國人的利益。
在公眾思維中,1962年中印戰爭喚起瞭無法想象的失敗記憶。嚴格說來,這不是真的。在北部地區的拉達克前線,印度軍隊盡管困難重重,但是中國人的收獲很小。達拉克山谷的丘舒爾機場仍然在印度手中。人們之所以印象中認為這是一場十足的災難,主要是由於印度在色拉的潰敗。就色拉潰敗和恐慌撤退而言,1962年中印戰爭最多隻能被稱為挫折,而不是一場災難。
1962年中印戰爭的最大的“秘密”是印度沒有使用空軍進攻。整個1962年中印戰爭實際上是個別將軍的個人秀。他們與印度空軍的配合非常少。中國當時在xz隻有兩個機場。中國的飛機也遜於印度的英國制“獵人”戰機。印度空軍實際上是擁有空中優勢的。如果使用空中力量的話,印度可能克服拉達克地區缺少大炮的戰術劣勢,可能阻截達旺地區的中國地面部隊。但是,由於不理智的擔心中國人對印度城市的報復性進攻,印度沒有動用空軍。
從根本上說,印度軍隊是在重復1947-48的克什米爾戰爭。那是一場針對部落入侵者的戰爭。而在1962年中印戰爭中,朝鮮戰爭的中國老兵就像運作良好的軍事機器。
1962年中印戰爭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印度人愚蠢的冒犯;中國人更有計劃、更有效率,所以中國人成功瞭。從戰術上說,中國在青藏高原有行動便利的優勢;印度為瞭到達邊界地區,不得不越過難以逾越的喜馬拉雅山。中國有一個主要的戰略劣勢,即中國的基地非常遠、連接不通暢。但是,大量的軍隊部署在xz處理內部問題,這個劣勢被消除瞭。
1962年中印戰爭對印度人心理的影響。
1962年10月20日是印度獨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前一天晚上,心煩意亂的尼赫魯向全國發表致辭:
“大量的中國軍隊進入瞭印度東北部地區。昨天,我們失去瞭卡門地區的一個小鎮——班迪拉。我的心和阿薩姆邦人民同在!”
整個國傢對戰鬥前線的潰敗感到震驚。無論正確與否,至少從軍事觀點來說,人們認為印度處在危機關頭。但是在那黑暗的冬天日子裡,出現瞭一絲希望。所有內部爭論和鬥爭似乎瞬間停止瞭。
10月23日,總理官方住所的哨兵看到一對年老的夫婦。很明顯,這對夫婦來自德裡附近的農村地區。他們要求見總理。哨兵以為這對夫婦是來上訴請願的,所以將他們帶去見官員。當看到老農為瞭保衛國傢而拿出捐贈土地的契約,官員震驚瞭。老農婦也拿出瞭自己的珠寶,用於購買和中國人作戰用的武器。
在拉賈斯坦邦,來自巴德哈那村的250戶傢庭決定每戶派出一名兒子參軍。在全國,人們排著隊踴躍參軍。全印度的工會在國傢緊急關頭放棄罷工的權利。全國捐贈的資金超過2.2億美元。
反思1962年中印戰爭
1962年中印戰爭是誤解、缺乏有效交流和互不信任的典型事件。
中國人的阿克賽欽公路被發現以後,尼赫魯起初試圖淡化這個問題。他在議會稱阿克賽欽是塊沒有用處的地區,那裡“寸草不生”。但是,這個問題很快被反對黨抓住。尼赫魯被迫采取立場。當邊界形勢進一步緊張的時候,xz的狀況更加惡化,“光頭”逃往印度。考慮到xz和印度的古老文化關系和印度從不拒絕提供庇護的傳統,“光頭”和追隨者在印度得到瞭庇護。
1960年,尼泊爾馬亨德拉國王直接控制瞭政府。當印度對其施壓,要求恢復皿煮的時候,馬亨德拉開始打中國牌。
中國聲稱對整個NEFA地區擁有主權,拒絕承認“麥克馬洪線”,邊界爭端從而進一步升級。為瞭壓制國內批評,尼赫魯開始瞭“前進政策”。然而,這是沒有軍隊支持的政治性冒險政策。考慮到印度與蘇聯和美國的友好關系,尼赫魯自信“印度和中國不會有公開的戰爭”。
中國人誤以為尼赫魯的行動是印度試圖幹涉xz和xj的“宏偉藍圖”的一部分。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發生的時候,美國和蘇聯無暇他顧。中國利用這個機會清除瞭阿克賽欽的哨所,保衛瞭公路。
印度在NEFA的無能行動向中國人贈送瞭一份勝利的大禮,這個禮物可能甚至連中國人都沒有想要過。1962年中印戰爭對印度的影響是印度人從“印度中國親如兄弟”的歡呼中搖晃出來,給印度人帶來一種背叛的感覺。
1962年中印戰爭是印度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人首次感受到國傢受到威脅。這種情況類似中國人在1950年10月24日的感覺。當時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軍隊開始越過鴨綠江進攻。
1962年10月21日,中國人單方面停火,從NEFA地區撤退到“麥克馬洪線”。從軍事上來說,1962年中印戰爭讓印度從美國那裡獲得瞭大規模的軍事援助,並且在短暫的時期裡,實際上成為瞭美國對抗中國的盟友。
值得註意的是,拉達克和NEFA地區爆發瞭沖突,但印度中部的喜馬偕爾邦和北方邦的邊界地區保持和平。
後來的發展
1962年10月14日,當中印戰爭處於高潮的時候,印度議會一致通過瞭一項決議,決議稱“不管鬥爭持續多久,多麼困難”,印度將收復失去的每一寸領土。
1962年中印戰爭後,印度開始著手軍隊現代化和喜馬拉雅邊界地區的通信建設。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盡管議會通過瞭那項決議,印度沒有對中國采取任何進攻行動。
盡管中國聲稱對阿魯納恰爾邦(即我藏南)擁有主權,中國隻占領瞭聲稱擁有主權的阿克賽欽地區。中國也沒有對藏南采取任何進攻行動。在1986年以前,中印邊界雖然保持和平,但關系一直凍結。起初,中印兩國在蘇聯和中國的不和中互相對立。後來,中美默契盟友關系形成,印度鑒定的站在蘇聯陣營,這個選擇更多是出於被迫,而不是自願。
中美和印蘇的對抗在印度次大陸上催生瞭核擴散的政策,給印度的安全帶來危害。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已經退去。它成為瞭印度和中國在更廣泛的地區分歧和全球分歧的政治糾紛。
印度對這一挑戰的回應是發展自己的核武器和導彈。中國人在1980年代後期經濟改革,印度在1991年開始這一進程。中國的經濟進步是引入註目的。印度開始在後面追趕。盡管中印的政治糾紛,印度和中國開始擴大雙邊貿易。年貿易額已經超過瞭300億美元。
1992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毫不誇張的說,極少國傢預見到蘇聯解體。許多國傢的長期政策是以蘇聯存在為考量的。中印關系的現狀並不符合全球經濟從歐洲轉移到亞洲的現實。確信的是,經濟平衡的轉變將伴隨著軍事平衡的改變,這將對世界地緣政治帶來影響。
很自然的,這種改變會受到現有大國的各種抵制。如果印度和中國彌合關系,兩國將有可能面對挑戰和保持世界和平。這對印度和中國的進步也是必要的。
展望未來
如果印度和中國都能看到兩國友好關系的互惠互利,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處理遺留的邊界爭端。在公眾的認知上,有必要讓1962年中印戰爭記憶“退去”。兩國可以通過對中印戰爭表達“遺憾”來解決。1962年中印戰爭是由於誤解、錯覺和冒險政策而引起的。
兩國公開聲明將過去的隔閡忘卻,可以為解決邊界爭端搭建一個平臺。中印邊界爭端應該結合喜馬拉雅山地區的形勢、以及兩國與該地區其他國傢的關系來看待。隻有兩國重視彼此的安全關註和避免通過代理人來反對另一國,邊界和平才有可能。如果沒有做到以上兩點,兩國都不會有結束邊界爭端的意願。
邊界本身有三個部分:在“阿魯納恰爾邦”交界的地方,中國人聲稱對一直延伸到雅魯藏佈江的地區擁有主權,但中國人並沒有占領這塊地方。在緬甸與中國交界的地區,“麥克馬洪線”已經被中國接受。
中部地區包括與錫金、北方邦和喜馬偕爾邦交界地區。在這個地區沒有大的邊界爭端。中國人也沒有對該地區聲稱擁有主權。隻是對錫金的地位有爭議。
在阿克賽欽地區,中國人占領瞭印度聲稱擁有主權的大塊地區。然而,由於中國人控制的地區有連接xj和xz的戰略公路,中國人對該地區的現狀感到滿足。在阿克賽欽地區的爭端中,印度方面可能會面臨法律障礙。在未來的100年裡,這個問題可能被“凍結”。實際控制線將會被共同劃為邊界,並被雙方接受。
中部地區和“阿魯納恰爾”的邊界可能被分開處理,並由雙方共同接受為國際邊界。為瞭避免不必要的對抗,中印兩國應該同意在該地區非軍事化,允許彼此國傢的人有限進入,特別是放牧者。
基本原則是,其他地區的邊界確定應該不能和阿克賽欽的爭端聯系起來。1962年中印戰爭的謝幕和兩國邊界的劃定,將為印度和中國的友好關系奠定基礎,也是“亞洲世紀”的和平保證。XLW
1979年,由於越南不斷對我國邊境進行騷擾,中國不得不發動瞭一場對越自衛反擊戰。在這場戰爭前,面對世界各國的輿論焦點,鄧小平說瞭一句霸氣側漏的話,效果堪比十個核彈。
這隻是一場局部戰爭,時間也不長,但卻引來瞭全世界的註意。當時世界上的一些大國對此非常關註,尤其是蘇聯。蘇聯的表現讓越南真的很失望。在1978年時越南就加入瞭由蘇聯主導的經互會,也簽訂瞭蘇越軍事同盟,這讓蘇聯給瞭越南非常大的軍事援助。越南這才信心大增,喊出瞭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口號,意思是美蘇老大老二,他排第三。緊接著,越南入侵柬埔寨,著手實現他的大印支夢想。這就是傳說中的霸權擴張主義瞭。
越南敢這麼幹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形勢誤判,認為中國正在進行社會改革,未必有精力管東南亞的事情。二來當然是有蘇聯在撐腰。這兩個都落空瞭。第一個,當然是嚴重誤判。中國在1978年底,召開瞭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瞭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領導層,社會很快恢復秩序,進入一個穩定的狀態。第二個,他的蘇聯老大哥非常不給力。完全沒有盡到軍事同盟的義務。
是蘇聯沒有實力嗎?當然不是,蘇聯是有這個實力,甚至也是做瞭準備的。蘇聯首先派瞭軍事顧問團,號稱“活百科全書”的蘇軍大將奧巴圖羅夫進入越南,幫助指揮。此外,蘇聯的斯維爾德羅夫級巡洋艦和克裡瓦克級驅逐艦以及11艘配合艦趴在越南海岸線上,蘇聯甚至開通瞭蘇聯-印度-越南的空中線路。更不用提蘇聯在北方集結瞭百萬重兵。他們是有可能也是有能力武力幹涉的。
第一點,鄧小平在開戰之前做瞭充分的準備,不但是軍事上的,還有外交上的。最重要的就是訪美。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跟卡特總統進行會談。鄧小平說瞭一句話:越南小朋友不聽話,要打屁股瞭。中共老一輩領導人的語言十分藝術,舉重若輕,而且裡面含有很深的意思,越琢磨越有意思。這一句話不但傳達瞭中國將要用兵的意圖,還表示瞭我們用兵的尺度:打屁股。打屁股就是懲戒的意思,這為後來的中越自衛反擊定瞭基調。此後,美國也派海軍進入南海,據說卡特還打瞭熱線電話給蘇聯,警告對方不要采取任何使局勢惡化的舉動。
要阻止戰爭,靠他人是不行的,打鐵要靠自身硬。中國是一個擁有核武器,數百萬大軍的大國,這完全足夠震懾蘇聯不要輕舉妄動。更何況鄧小平完全掌控瞭整個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節奏,讓蘇聯無從發力。當時,蘇聯在蒙古集結重兵,並搞瞭大規模的軍事演習。甚至還搞瞭一次大規模的空投演習。意思很明顯,從蒙古到北京隻需要半小時就能完成空投。而且蘇聯還驅逐瞭一部分的中方駐莫斯科外交人員,不讓他們坐飛機,而是坐火車回北京。這些外交人員回國途中,就不斷看到蘇聯的坦克往中蘇邊境集結。
看上去,大戰一觸即發,但中國沒給蘇聯任何機會。首先中國就宣佈,對越作戰是一場懲罰性質的作戰,中國軍隊不會長期進駐越南。在1979年2月23日,鄧小平會見歐共體輪值主席傑金斯和日本京都新聞社社長,說瞭一句話:戰爭下周就會結束。這一天,中越自衛反擊戰已經開始6天。這6天,中國軍隊取得瞭一些戰果,但犧牲也很大,而且還沒有拿下諒山。
中國的作戰目標是拿下諒山。因為諒山是越南北邊重鎮,河內屏障。自古有得諒山越王降的說法。拿下諒山,就代表著我們有能力繼續拿下河內。後來,拿下諒山的許世友將軍就特別想把自己的坦克部隊推進到河內。鄧小平表態時,諒山其實並沒有拿下。如果後面拿不下,這無疑會使中國和中國軍隊的威信受到影響。但鄧小平相信中國軍隊的能力,一定能夠拿下。果然,一周後,中國就拿下瞭諒山。XLW
吳忠到廣州軍區就職之前,“揭批查”運動已經進入清查與林彪、“四人幫”兩個反革命集團有牽連的人和事的階段,曾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的吳忠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現也被列入瞭清查對象。1979年1月20日,中央軍委下達命令:經黨中央批準,免去吳忠廣州軍區副司令員職務。臨戰易將,乃兵傢之大忌,廣州軍區和許世友司令員扣下瞭吳忠的免職命令。
1977年9月,吳忠被任命為廣州軍區副司令員。他上任後不久,邊境地區形勢日趨緊張。作為分管作戰事務的副司令,根據軍區黨委的決定,吳忠於1978年夏天前往廣西,視察邊境地區的戰備工作。
1978年12月9日,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從北京受領任務返回廣州,並於11日主持召開軍區作戰會議,正式傳達中央軍委的作戰預令。吳忠在會上主動請纓,到一線指揮作戰。
作戰會議結束,許世友將軍區的領導留下來,研究作戰指揮分工,決定:由許世友和軍區政委向仲華率軍區機關部分同志在廣西南寧設立軍區前進指揮部。軍區的幾位副司令員到一線主要作戰方向上,開設軍區前進指揮所,協調指揮各個方向的作戰行動。
吳忠的請求得到瞭批準,軍區黨委決定派他到龍州方向,統一指揮廣州軍區南集團部隊,準備擔負向高平實施主要戰役突擊的任務。
12月底,吳忠到達廣西龍州,指導南集團部隊進入緊張的臨戰訓練和準備。
作為人民解放軍第一個機械化師的師長,他是全軍為數不多的精通諸兵種協同作戰指揮且具有實踐經驗的將領。因此,指導部隊進行諸兵種合成作戰訓練,檢查炮兵、坦克裝甲兵、舟橋兵等技術兵種的戰備狀況,他是熟門熟路,得心應手。
廣西方向自衛還擊作戰預定區域,東起廣西東興縣,西至那坡縣,南至越南北部的高平、諒山一線,東西長637公裡,南北寬50多公裡,面積3萬多平方公裡。
自衛還擊作戰的第一階段預定作戰區域,是與中國接壤的越南高平省。
根據地形和越軍的部署情況,廣州軍區前指決定:參加高平地區反擊作戰的部隊分作南、北兩個作戰集團。戰役的基本設想是:在擊退入侵廣西邊境的越軍之後,以少數部隊在朔江和茶靈方向佯攻,牽制越軍主力,集中南、北兩個集團的主力,避開越軍主要防禦方向,從高平東南和西北越軍兵力薄弱之處,突破越軍陣地,南北對進,鉗擊高平,多路打擊高平地區的越軍。同時以部分兵力分別反擊同登等地的越軍,配合高平方向的反擊作戰。
吳忠受領任務後,根據軍區前指的戰役決心,對南集團的作戰方案進行瞭反復思考。他親自帶領各級指揮員到邊境線上勘察,並指示部隊和有關部門廣泛收集情報,先後6次主持召開作戰會議,對可供選擇的幾個主要突擊方向的敵情、道路、地形反復進行分析比較,最後確定:把主要突擊方向選在佈局關方向,集中200多輛坦克、裝甲輸送車、自行火炮及坦克牽引車,搭載步兵部隊,組成強大的裝甲突擊集團,首先在佈局關實現突破,然後在東溪撕開突破口,隨即沿4號公路北上,直搗高平。
吳忠把作戰方案設想呈報軍區前指後,許世友很快予以批準。他給吳忠下達命令:“作戰計劃和兵力部署,同意你的建議。具體打法由你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我的要求隻有一條:戰役發起之後3個小時,你必須把坦克給我開進東溪這是死命令,決不動搖”
吳忠斬釘截鐵地回答:“請許司令員放心,3個小時之內,我保證把坦克開進東溪城,隻能提前,不能推後。”
部隊的臨戰準備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之中,吳忠每天忙個不停,時而下部隊,時而在機關,聽取匯報,參加演習,制定作戰計劃。他很清楚,這將是自己戎馬生涯的最後一戰。
然而,就在這時,一道命令使吳忠陷入瞭前所未有的困惑,面臨著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抉擇。
吳忠到廣州軍區就職之前,“揭批查”運動已經進入清查與林彪、“四人幫”兩個反革命集團有牽連的人和事的階段,曾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的吳忠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現也被列入瞭清查對象。他離開北京之後,北京軍區成立瞭專案組,在經過嚴格的審查後,向軍委和中央呈報瞭初步結論。
1979年1月20日,中央軍委下達命令:經黨中央批準,免去吳忠廣州軍區副司令員職務。
此時,南集團部隊的作戰準備正進入最後的階段。臨戰易將,乃兵傢之大忌,況且吳忠的確是一員智勇雙全的指揮員。也許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廣州軍區和許世友司令員扣下瞭吳忠的免職命令。
可是,盡管如此,吳忠被免職的消息還是很快傳到瞭前線,吳忠驟然變成瞭一個非常尷尬的人物。他已經被免去瞭正式職務,卻還要繼續擔負作戰指揮任務。他已經是一個被剝奪指揮權的將軍,卻要行使統帥南集團的職權。他已經不是廣州軍區副司令,卻仍然是前敵的總指揮。
吳忠本人是2月4日得知自己被免職的消息的。這時距自衛反擊戰發起隻有13天的時間。他陷於瞭極大的痛苦之中。他面臨著兩種選擇:
一是就此離開前線,返回廣州,為自己進行申辯,爭取早日搞清問題,解脫自己。
二是繼續留在前線,繼續指揮作戰,等戰爭結束後再談個人問題。但這樣做,他確有許多為難之處,不僅在職務上不是名正言順,而且從個人角度講,既然對他的審查已經開始,如果他不及時申辯,時間越是拖後,他可能會越是被動。
那些天,吳忠白天照常下部隊檢查戰備,照常主持研究作戰方案。隻有夜深人靜時,他獨處一室,方一枝又一枝地抽著香煙,面壁苦思。他最終還是選擇瞭留在前線,繼續參戰,繼續指揮部隊作戰。
1979年2月17日凌晨,隆隆炮聲打破群山的寧靜,道道火光劃破黎明的天際,自衛還擊作戰在上千公裡的戰線上拉開帷幕。
炮火準備之後,吳忠一聲令下,南集團部隊兵分數路,全線發起進攻。
吳忠把南集團的指揮所移到瞭佈局關前的一個高地上,距突破口隻有幾百米的距離。戰役完全達到瞭出敵不意的效果。坦克縱隊突破越軍前沿陣地後,沿著鄉間土路疾速前進。沿途擊潰越軍分隊多次狙擊,闖過幾十處急轉彎路段和數座狹窄的橋梁,強行翻越靠松山,如飛將軍從天而降,於17日上午9時40分進入東溪。
越南人萬沒想到會從屁股後面殺出一支裝甲部隊,當坦克帶著硝煙駛入東溪的街道時,越南守軍還以為是己方的坦克,連連向坦克招手致意,直到看清瞭坦克上的五星,才知道是中國軍隊來到瞭東溪,頓做鳥獸散。一輛由七溪開來的公共汽車,稀裡糊塗地開到瞭坦克旁邊,車上的一批越軍官兵剛下車,還沒搞清是怎麼回事,就當瞭俘虜。
這時距戰役發起隻有2小時45分鐘。吳忠兌現瞭戰前的諾言,他的坦克縱隊成為一支鐵甲奇兵,在復雜的山嶽叢林地形上攻擊前進33公裡,比許世友所要求的3個小時提前15分鐘攻占瞭東溪,打通瞭佈局通往東溪的道路。
吳忠精心確定的突破方案獲得完全成功,裝甲集團的突破完全達到瞭預期效果。
第一梯隊完成突破後,吳忠立即命令第二梯隊投入戰鬥,向越軍縱深不停頓地發起進攻。第二梯隊部隊以坦克為先導,步兵乘坐汽車跟進,如一道鋼鐵洪流,向越軍縱深滾滾而去。
越軍指揮機構此時如夢方醒,終於斷定中國軍隊的主攻方面在佈局方向,但是其主力已經在茶靈、朔江和復和方向投入戰鬥,在中國部隊的強大攻勢面前,疲於應付,根本無法也根本來不及調整部署。為瞭阻擋中國裝甲突擊集團的進攻,17日下午,越軍在班翁地區炸開一個山區水庫,傾瀉而下的洪水很快淹沒瞭裝甲突擊集團的必經之路,形成瞭一個長800多米、寬400餘米、水深1米左右的水障區。
此時,南集團第二梯隊隻有100多輛坦克和履帶車輛搶在水障區形成之前,強行通過。搭載步兵的汽車和炮兵、特種車輛均被堵在水障區的後面。
越軍的這一招完全出乎吳忠的意料。他看著山下擁擠的車輛和車上的步兵,掏出一根香煙,點燃後猛吸幾口,然後把半截香煙往地上一摔,吼道:“命令已經過河的坦克部隊,不許停留,不許等候後續部隊,一刻不停地向東溪開進,迅速與一梯隊匯合,然後沿4號公路向高平猛插”隨後,指揮步兵部隊下車,徒涉通過水障區,向東溪疾速推進。
第二梯隊投入戰鬥後,吳忠下令指揮所前移,向東溪開進。隨行的郭世榮考慮到吳忠的安全,決定調一輛裝甲車給吳忠乘坐,另外調兩輛坦克一前一後擔任護衛任務。
吳忠聞言,眉頭一皺,說:“老郭,你是打過仗的人,怎麼現在也糊塗起來瞭。搞那些隻能在戰士面前耍威風,卻中看不中用的玩藝幹什麼。”他讓隨行的警衛人員給他拿來早已準備的自動步槍,把鋼盔往頭上一戴,說:“我們就這樣進去。遇到敵人就打,沒有敵人就走,這樣最安全”
就這樣,吳忠肩挎步槍,安步當車,從佈局走到東溪,又從東溪走到高平,再從高平走回瞭國內。自衛還擊作戰進行瞭一個月,年過六旬的吳忠沒有坐一步車,硬是步行走完瞭越北山區的崎嶇山路。
我南集團部隊到達高平城下時,北集團部隊尚在邊境淺近縱深與越軍部隊激戰。
20日晚,軍區前指發佈命令:南集團和北集團部隊會合後,由北集團指揮員統一指揮攻城戰鬥。命令下達時,吳忠正準備率指揮所由東溪向高平開進,指揮攻城戰鬥。看完電報,他愣住瞭。
電報中隻規定瞭高平總攻的指揮員,沒有規定吳忠協助指揮,甚至連吳忠的名字也一字未提。吳忠從13歲參加紅軍,經歷的大小戰鬥不計其數,對作戰命令的內容和含義早已爛熟於胸。他後來說:“這道命令,實際上解除瞭我對已經到達高平城下的南集團部隊的指揮權。”
吳忠再次陷入困惑和痛苦。他不是一個看重名利的人,可在戰爭中,一個指揮員如果失去瞭指揮權,那麼也就失去瞭統帥部隊作戰的資格。吳忠不是一個普通的士兵,而是南集團的前敵總指揮。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已經無法繼續指揮部隊,更無法完成他所設想的高平戰役計劃,甚至他已經沒有必要繼續留在南集團部隊瞭。
怎麼辦是原路返回,還是原地不動,還是繼續前進吳忠整夜未眠,抽光瞭整整一包“中華”煙。當晨曦初露的時候,他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重重寫下瞭一行字:“當然應以黨性參戰”
他走出屋子,下達命令:“向高平前進”大步踏上瞭通往高平的道路。
21日中午,吳忠率領指揮所到達瞭高平城下的果岡,在聽取情況匯報後,急電軍區前指,建議不待北集團到達,迅速對高平城發起攻擊。軍區前指很快回電:同意吳忠的建議。
於是,南集團部隊於21日15時30分對高平城發動攻擊。各路攻擊部隊奮勇前進,攻占山頭,強渡河流,至21日傍晚,南集團控制瞭高平城南側和東側的幾乎所有要點,高平城完全處於部隊的火力控制之下。
經過偵察、反復研究,吳忠認定:高平城區已經沒有越軍重兵駐紮,越軍三四六師師部和高平省的黨政機關人員似已撤離。高平總攻不能再拖延下去瞭,必須立即發起總攻於是,吳忠急電軍區前指:建議立即對高平城區發動總攻。
許世友回電指示:不待北集團到達,部隊於24日下午對高平發動總攻。任命吳忠為高平攻城的總指揮,統一指揮高平附近地區的所有部隊。
24日下午17時25分,吳忠一聲令下,南集團的炮兵部隊一齊開火,實施火力準備。高平城內濃煙四起,人員、車輛亂作一團。吳忠立即命令坦克和步兵部隊出擊,總攻高平。攻擊部隊兵分5路,似5把利刃直插高平城區。經過7個小時的激戰,全殲守敵,占領瞭高平全城。高平戰役勝利結束。
中央軍委於25日發佈嘉獎令,祝賀高平戰役勝利,對參加高平地區作戰的部隊予以表彰。
1979年3月5日,中國政府宣佈:“自1979年3月5日開始,中國邊防部隊開始全部撤回中國境內。”
3月16日,南集團部隊全部安全撤回中國境內。吳忠率指揮所由高平,經復和從水口關凱旋回國。在蒙蒙細雨中,他佇立關前,直到最後一名戰士跨過瞭國境線,方登車回到國內。在一個月的作戰中,吳忠指揮南集團部隊轉戰越北山區,連克數城,殲滅越軍近萬人,勝利完成瞭上級賦予的任務。
回國後,吳忠以豁達、坦然的心境,從容應對長達8年的審查,最終獲得瞭組織的理解和信任。
1987年6月18日,經中央軍委批準,北京軍區黨委對吳忠做出最後結論:“經審查,吳忠同志1971年3月至1977年9月,在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北京市委書記分管政法期間,沒有參與林彪、四人幫篡黨奪權的陰謀活動……吳忠同志在天安門事件中的錯誤,是執行問題。鑒於當時的歷史條件,經中央軍委批準,予以結論。”XLW
中越美蘇四國的越戰檔案披露,當年中越秘密商定,若美地面部隊越過十七度線,中國將出動陸軍迎戰。美國獲知後不敢將戰事升級。越南腳踏中蘇兩船取利,埋下中越反目禍根。
從六十年代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中期的越南戰爭,主戰場在越南本土,卻將老撾、柬埔寨等印度支那國傢都卷瞭進去,而中、美、蘇這三個大國也都在這場戰爭中恩怨交纏,敵我友互相分化組合。
更有甚者,中越原是「同志加兄弟」的盟友,後來也一度變為兵戎相見的仇人。越戰使越南南北方軍民喪生約二百萬人,上百萬人投奔怒海,流亡他鄉;美國軍隊死亡五萬八千人、受傷三十馀萬人。
越戰結束後,有關秘密檔桉相繼揭開,世人對這一歷史悲劇漸漸有瞭新認識。六十年代中期,美國政府派遣大軍赴越南參戰,以為不這樣做,就不能擋住「赤潮」,整個中南半島,甚至整個亞洲,都會成為共產黨的天下。
然而,當時的美國總統沒想到,這場戰爭以南北越統一告終後,亞洲不但沒有「全面赤化」,反而出現瞭北京出動數十萬軍隊教訓越南的戲劇性變化。中越這一仗標志著冷戰思維破產,新世紀國際政治告別瞭兩大陣營平分秋色的局面。
中越兩個亞洲共產大國為甚麼會從「同志加兄弟」變成兄弟反目、兵戎相見呢?這場戰爭到底誰是真正的勝利者?近年陸續解密的東西方有關檔桉,提供瞭解讀的關鍵。
這些逐漸披露的資料有許多是從蘇聯解密檔桉中輾轉取得的,其中數據不少屬越南國防部和中國有關部門的高級機密資料,它們掩藏在鐵幕之後、塵封已久。
原來,當年越南政府周旋於中蘇爭拗之間,一方面,不滿中方阻礙其與蘇聯交往,但也不願得罪中國,失去中國方面的軍援;
另一方面,又日益親近蘇聯,每與中共領導人會談,會後常將有關情況通報蘇聯。另有一些絕密資料,來自美國的解密檔桉。至於美方如何得到這些情報,至今仍是個謎。內中是否諜影幢幢不得而知。
不少資料是首次公之於眾的。例如資料披露,一九六四年十月,中國總理周恩來率外長陳毅元帥、副總參謀長楊成武上將等人赴河內,與越南主席胡志明、總理范文同、越共總書記黎筍及老撾人民革命黨總書記凱山、愛國戰線主席蘇發努馮等舉行秘密會議。
當時三方商定,如美軍隻是介入南越地面戰鬥,派機轟炸北越,中國也隻派出防空部隊赴越;一旦美軍越過北緯十七度線,中國將派出地面部隊赴越參戰。
一九六五年四月,越方正式要求中方派遣支援部隊。一九六五年六月九日,第一批中國志願部隊開入越南。從此起至七零年七月,與越軍並肩作戰,浴血戰場。
其後,這一機密,由中方通過英國間接轉給美國,目的是通知美國:這是底線,不能打破。
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者曲愛國認為,中國的介入使美國政府謹慎地決定,不讓地面部隊越過北緯十七度線,避免瞭中美兩國軍隊在地面正面沖突,否則,這場戰爭可能成為另一場朝鮮戰爭。
來自中國大陸的資料則首次披露瞭中國援越部隊傷亡情況:一千一百人陣亡,四千二百馀人負傷。
同時還詳細披露瞭中國軍隊的戰績:中國防空部隊在越南對空作戰共二千一百五十三次,擊落敵機一千七百零七架,擊傷一千六百零八架;鐵道部隊則在越南新建鐵路一百一十七公裡,改建鐵路三百六十三公裡;同時入越的還有通信工程大隊、後勤部隊、築路部隊、掃雷工作隊、民兵等。
中國給越南的物資援助,總額達二百億美元。六十年代開始的這場越戰,其實可以追溯到更早期的印度支那抗法戰爭;中越的結盟起於中國支持越共抗擊法軍、取得奠邊府戰役的勝利。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者曲愛國披露,抗法戰爭期間,中國是唯一向越共提供軍事援助的國傢,越共軍隊的全部武器彈藥和裝備都由中國按照預算和戰役的需要直接提供;
他公佈的大量數據表明,越南抗法期間,中國向越南提供各種槍支共十一萬六千馀支,各種大炮四千六百三十門和大批通訊、工兵器材及糧食、被服、醫藥等軍需物資。
中方先後派出防空、工程、鐵道、後勤保障等支援部隊共二十三支隊,九十五個團另八十三個營,總計三十二萬馀人,最多的一年達十七萬人。中共和越共這一對「同志加兄弟」,為何會反目成仇?從戰爭年代的檔桉中其實已有跡可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李丹慧研究有關檔桉後發現,中越兩國關系大起大落,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國際冷戰格局下,中、美、蘇三國關系變化的制約和影響;中蘇關系及中美關系的變化對中越關系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她指出,中國在政治上、軍事上支援越南,就要求越南不要站到蘇聯方面去,甚至要有所行動;後來中國為瞭抗衡蘇聯而改善中美關系,又要求越南有所配合,不免予人改變瞭初衷又要強人所難之嫌。
其實,就是在越戰期間,民族主義感情也高於戰友關系。當年越南政府派瞭不少人到上海的鋼鐵廠和紡織廠學技術,上海官方十分厚待他們,把淮海中路重慶南路一帶的優質民居騰出來讓他們住。他們也一直對上海人民懷有好感。
可是,中美關系開始解凍卻大大地傷害瞭他們的自尊心。令上海吃驚的是,北越人策劃在尼克松訪問上海的時候,在沿街的窗口打出抗議的橫幅。此事被中國方面及時發覺,預先做足瞭防備措施。
在尼克松到訪上海期間,北越人受到所在單位和部門的「熱情款待」,又是帶他們到景點去參觀和遊玩,又是領他們去高級飯店美餐,哄得開開心心,總算避過風頭。雙方都嘴上不說,但心知肚明。這可能是中越民間感情上最早的芥蒂。
另二位中國學者楊奎松、沉志華論及上述變化時表示,中國的立場是從主張武力解放印度支那到力主實現東南亞和平;從主張和平共處到主張冷戰共處;從反對越美和談轉向聯美抑蘇,一直發展到勸告越南適時結束戰爭,造成瞭後冷戰時期另一種溷沌而共生的局面。
李丹慧還指出,四個三角角力的結局是:中美蘇三方誰都不是贏傢,隻有力量最弱的越南獲得實際利益,實現瞭民族統一,並利用大國間的矛盾,藉助蘇聯實力提高瞭自身地區性大國的地位,從而走上瞭聯蘇抗華,推行地區霸權主義的道路。
在中越兩黨這一對歡喜冤傢的恩仇記中,兩國領導人的個人意見有時左右瞭局勢,深化瞭矛盾,加上兩國之間歷史上從屬關系遺留下的成見,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形成的利害關系,更使積怨日深,以致連蜜月時期的頻繁交往及好話說盡的外交辭令也無法消融這些嫌隙,最後使關系迅速裂變。
共產主義國傢間的矛盾,往往可由兩國領導人的言辭交鋒中尋出。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冷戰國際史項目提供瞭一批非常重要的文件,其中就有根據俄國解密檔桉文件英譯的中越、中老及中柬領導人七十七次談話的珍貴記錄文本。
中國學者據此向越南學界覆核其中一些資料,加上註釋,除選出一部分譯成中文首次披露外,其他部分則引入各自相關論文中。
這些談話記錄瞭一些事件的蛛絲馬跡並再現瞭領袖的獨特風格和魅力。譬如毛澤東經常談笑風生,以幽默口吻議論天下大事,其個人意志乃兩黨兩國關系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他主導瞭這種變化的趨勢,也因此影響瞭東西方冷戰的格局;
鄧小平則坦率直言,對越南方面的誤解敢於不留情面地指出,從他的談話中正可領悟,七十年代末鄧決定教訓越南原來早有伏線;而周恩來的耐心細致,堅決貫徹毛澤東的主意,似也可略窺一斑。
越南方面除黎筍外,參與最多會談的就是越南的總理范文同。這些談話記錄將為研究兩國、兩黨的微妙關系提供新的歷史證言。
在美國為首的西方,有些學者正對發生在印度支那半島的這場戰爭,進行反省和總結,而今年(2005年)一月十日至十二日,以亞洲地區學者為主、議題是《關於中國、東南亞與印度支那戰爭的新證據》的國際學術討論會,也在香港大學舉行。
會議由港大歷史系、亞洲研究中心、美國研究中心和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冷戰國際史項目聯合組織,出席會議的有來自中國、越南、美國、俄國、挪威的二十六名學者。
參與這次會議的中國學者大都是中青年研究傢,分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中共黨史研究室等智庫。
他們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作瞭深入探討,並根據美國、蘇聯解密檔桉、越南有關文獻和中國有關資料、檔桉,披露瞭大量鮮為人知的秘辛,同時闡述瞭許多新銳的論點。
例如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李向前在《越戰與一九**年中國經濟政治的變動》中,提出瞭新論點,指出中國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也對越戰起著無形的催化作用。
為越戰對中國經濟政治產生的影響作出恰當的定位,從中也可看出當年自感內外受敵的毛澤東,將大政由經濟建設扭轉為準備打仗的軌道,反映瞭他發動文化大革命的一個思路。
上述最新研究成果已匯集於即將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推出的《中國與印度支那戰爭》書中。這是中國學者第一部越戰研究的力作,作者們能以較開放的研究視角從事研究。
一改過去的八股思辯模式,將中越關系放在冷戰時期的大框架中,依據各種解密檔桉和新的史料綜合分析,盡量站在一個公允的立場去闡發論見。
此書解讀瞭越戰時中、美、越、蘇之間錯綜復雜的較量,全方位解構瞭冷戰中波譎雲詭、合縱連橫的外交角力和慘烈戰鬥的源起與禍害。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譬如:關於越南對華政策心理背景的研究,對老撾、柬埔寨在這戰爭中的作用與地位的探討等等。XLW
1979年,中國和越南之間爆發瞭邊境戰爭,也就是中方所稱的對越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的起因究竟是什麼,戰爭進程及勝負如何,戰爭對交戰國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和軍事造成瞭怎樣的影響?香港軍事專傢楊達對德國之聲記者談瞭一些鮮為人知的情況。
1979年的世界還是個冷戰的世界,當時的蘇聯和美國兩大超級大國對立,形成東西方陣營。中國自命為第三世界弱小國傢的代言人,但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力還遠不足以與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匹敵。相反,由於中蘇交惡,蘇聯又拼命拉攏中南半島小國越南,從戰略上對中國形成瞭一種合圍的態勢。
70年代的乒乓外交為中美恢復正常邦交拉開瞭序幕。中美相互靠攏無疑令蘇聯和越南感到擔憂和恐懼。越戰結束後,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開始在中南半島擴張勢力,推翻柬普寨波爾佈特領導的紅色高棉政權,試圖建立印度支那聯邦。這當然為中國所不能容忍,並且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北京政府當時是支持紅色高棉政權的。中國領導人認為,是到瞭該制止蘇聯的“亞洲古巴”、教訓教訓這個越南“小霸王”的時候瞭。
據頗具影響的澳大利亞“時代報”在當時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大批華僑被迫逃離越南。該報在對為數眾多的難民進行采訪後得出結論,河內要對爭端負主要責任。越南北部的難民潮早在1977年就開始瞭,1978年達到高潮。在排華浪潮中,華裔政府官員被解職、獨立開業的商人被迫停業,華人學校被關閉。在所謂的戰略要地,華人要接受“忠誠測試”,直至被驅逐。而在南部,大約3萬傢華人商店被迫關閉。在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華人被迫繳納多達數百萬美元的出境稅,並被趕上破舊的漁船駛向怒海。
此外,越軍在中越邊境不斷騷擾。因此,中國在闡述戰爭理由時將這場戰爭定義為“自衛反擊戰”。但是,看一看當時出版的“新德意志報”就會瞭解到當時的國際輿論對這場戰爭的反應: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指責中國入侵越南,為數眾多的西方國傢也持同樣觀點,亞洲國傢如印度、日本和蒙古等也要求中國從越南撤軍,蘇聯則更不用說。當然,中國在打這場戰爭時對蘇聯並非全無顧忌,但軍事問題專傢楊達認為,中國之所以敢對越南動手,而不怕中蘇邊境出現戰事,部分原因是由於蘇聯把註意力轉向阿富汗問題。
1979年2月17日,中國解放軍動用20萬人的兵力,在772英裡長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瞭進攻。在兩個星期的戰鬥中,雖然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但向越南一方推進約40公裡。2月20日,西線大軍攻克老街,經朗多、封上,3月4日攻克沙巴,東線大軍同日攻克諒山,越北各重鎮為解放軍控制。而諒山以南皆為平原地帶,適合中國裝甲部隊作戰,越軍再也無險可守。但中國軍隊沒有將初期戰果保持下去,與其說是出於限制沖突擴大的政治考慮,不如說是裝備不足所致。
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越南越來越瘋狂的排華活動,以及雙方的領土爭端。香港浸會大學歐洲文獻中心主任、軍事問題專傢楊達回憶起當時的情況:
“1975年越南統一後開始排華,這是中國擔心的一個問題。剛開始時越南在剛剛統一的南方將比較富有的華人排走,後來連北方的華僑也被排走,中越關系開始惡化。此外,在南中國海上中越之間也有領土糾紛,涉及到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這也是中越敵對的原因。”
楊達對兩軍裝備情況進行瞭對比:“那時候解放軍剛剛從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中走出來,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不強,在攻打諒山、老街等其它邊境城市的時候付出的代價很大。比如說解放軍的坦克很容易就被越軍打垮瞭,坦克質量很差,有的炮彈不會爆炸,有的炮兵部隊在戰爭頭一天所發的炮彈的數量比過去20年所發的都要多。而越軍方面1975年越戰剛剛結束,作戰經驗豐富,手中握著繳獲美軍的裝備、蘇聯援助的大量軍火、以及過去中國的支援。所以如果在打下諒山之後進一步行動,對解放軍是很不利的。”
從武器裝備上來說,越軍士兵當時普遍裝備AK沖鋒槍,而中國士兵還在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空軍方面,蘇聯援助的米格21和米格23殲擊機已是越軍制式裝備,而同時期中國還在使用殲6,即米格19。
楊達也談到瞭中國軍隊暴露的問題:"技術上來說,1979年時中國軍隊作戰的方法還跟50年代差不多。中方沒有出動空軍,因為那時候的飛機,特別是殲擊機沒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白天可以作戰,其它時候作戰能力不強。現代化的戰爭是不可能這樣的,所以解放軍不可能在越南有什麼做為。
對中國人來說,1979年中越戰爭其慘烈程度直逼朝鮮戰爭。昆明軍區在對對越自衛反擊戰進行總結時提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軍犧牲6900餘人,傷14800餘人。2月17、18日兩天,傷亡達4000人,後勤部門措手不及,無力全部救治,傷員死亡很多。”許多中國人至今都還記得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描述的浴血場景,電影所宣傳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背後是無數士兵生命的代價。時至今日,昔日媒體稱頌的影響已無人再提起。1984年的老山戰役中,中國軍隊犧牲939人,支前民工64人,山頭被炮火削平幾公尺,地表陣地一片焦土。
西方媒體在關於中越戰爭的報道中指出,中國解放軍仍然依賴隊形密集的步兵,用“人海戰術”沖擊敵人的陣地,這種戰術在越南付出瞭巨大代價。中國軍隊曾嘗試發動聯合兵種進攻,但均未成功。高級參謀人員年齡老化,不願放棄傳統的防禦戰,雖然個人驍勇善戰,但對進行一場現代戰爭毫無準備。中國軍隊從未真正建立起進攻的理論,雖然能夠實現有限的目標,但在重武器裝備和用兵理論方面同越南人相比大為遜色。
舉個簡單、但卻令人無言以對的例子:中國軍隊的軍服沒有軍銜識別符號,指揮官都是從本單位挑選出來的,士兵籍此來辨認自己的指揮官。作戰中指揮官陣亡後,作戰單位也隨之解體,士兵不承認新來的陌生人是他們的長官,由此產生的混亂狀態也是中國軍隊遭受傷亡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裡,中越邊境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沖突不斷,沒有哪一方成為戰爭真正的贏傢。但是在這段時間裡,中國各大軍區輪流派兵參戰,中越邊境成瞭練兵場。
楊達在談到戰爭對中國軍隊的影響時說:"戰爭對中國軍隊最重要的影響是,強調瞭軍事現代化的重要。戰爭給解放軍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軍隊要正規化,不能像過去打遊擊那樣,過去的經驗一定要放棄。”
歷史進入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越南自1986年起也開始他們的改革開放。到80年代後期,中越雙方認識到,軍事對抗沒有意義。楊達介紹說,1990年前後中越邊境還有放冷槍的,但此後就回到和平、幾乎沒有控制的開放的邊境。兩國國內政治經濟的改變使戰爭成瞭落後的代名詞。這場戰爭除瞭給交戰雙方造成損失外,對東南亞地區政治也產生很大影響。
楊達分析道:“這場戰爭對東南亞是很重要的。1978年越南推翻柬普寨波爾佈特政權後,東南亞成為兩個陣營,一個是反越陣營,一個是親越陣營。中國當時是支持反越陣營的,在中國的支持下,東盟一直支持波爾佈特政權的所謂合法地位,包括在聯合國的席位。所以從1979年一直差不多到90年代中期,紅色高棉雖然沒有控制領土,但仍占據聯合國席位,所以說東南亞也有它的冷戰。”
中越之戰也對亞太地緣政治產生影響。美國80年代與中國關系越來越好,在新疆建立監聽系統,中美軍事合作越來越多。而蘇聯則與越南越走越密,80年代蘇聯在金蘭灣擁有海軍和空軍基地。中越戰爭也反映瞭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XLW
中國軍隊當年在一片利好之下怎麼不打進越南首都?首先當年自衛反擊戰是有限的局部戰爭,雙方都沒有出動空軍和海軍。
而且時間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一個多月中國就打到瞭越南首都城下,中越戰爭十年主動權不在越南而是在中國,為什麼中國對越南首都河內毫無興趣呢?
中國之所以不打入越南首都 我推測有主要兩點:
第一 當時是局部沖突,雙方也的確在戰略上保持克制
中國官方也沒把該軍事行動稱之為戰爭,自衛反擊戰這個說法把該戰定義為軍事沖突。一旦打下越南首都,將會讓沖突變質,成為全面戰爭,越南境內的中國軍隊將會面臨越南傾國之力的全力反撲,中國沒有這個打算。
第二 中國的戰略目標不是打倒越南當局 而是為瞭拖垮蘇聯
七九年三月撤軍的時候,我軍撤退途中一路破壞,工廠~學校~鐵路~政府機關~反正除瞭民居和醫院,什麼都炸,連電線桿子也逐根爆破,廢銅爛鐵全部拉回中國。
不幸的是越南所有的重工業和絕大部分的經濟重點區域全部都在首都以北~~對越南本身就不強大的國力和戰爭潛力進行閹割,隨後更是挑起長達十年的邊境沖突,把南疆變成練兵場,各大軍區主力輪流大練兵,培養瞭一大批有實戰經驗的戰士和低中高層軍官。
而苦逼的越南當瞭陪練,最慘的是蘇聯。八十年代蘇聯已經是日薄西山,越南的一系列損失,全部承擔著為蘇聯。
八十年代有個國際笑話,這裡引用一下
越南:請繼續進行經濟軍事援助!
蘇聯:請勒緊褲帶
越南:請給褲帶!
要不是蘇聯倒瞭,繼續閹割越南已經沒瞭意義,,再練個十年也未嘗不可。那十年中國內地基本不受影響,雲南佬那十年基本就是工農兵集體停工停業停學當中國的陪練的。
八四年之前還因為有蘇聯的援助,在邊境沖突中能在中國沒出動坦克部隊的情況下和中國互有攻防。再怎麼說越南士兵還是能吃個飽飯和中國玩命的。
中國士兵損失最大的也是前四年,到瞭後面那幾年,越南人全國上下都快要斷炊瞭,之前中國的突擊兵摸舌頭的時候還順帶能帶回很多的牛肉罐頭香煙,到瞭後面幾年,基本連翻越南人的兜的興趣都欠奉。
我大伯當年是一個排長,蹲過半年的貓耳洞,也埋過不少越南人的俘虜。如果是行軍途中被抓獲的,都背著挎包,他們的背包翻開,裡面啥都有,木菠蘿葉子包著粗鹽巴,一雙到死也舍不得穿的膠鞋,小格裡裝的是各種說不上名字的野果,寬綽點的有幾根香蕉。
窮的直接就是幾截甘蔗。他們就是用這些玩意粘著鹽巴吃。又苦又咸又甜。苦味和咸味來自那要命的鹽巴,那是直接從曬鹽場運上來的粗鹽,因為這玩意,越南全國六成人都得瞭甲亢。一出汗就全身軟半死不活。
你們如果誰現在要去越南做生意,都不用帶多少錢,買個是十箱八箱的治甲亢的甲硫咪唑藥片,就能換好幾車皮的火龍果。關稅沒幾個錢。如果嫌關稅貴,咳咳,花個兩百元就能找幾個越南佬把你帶出國境,還順便幫你把貨扛出去。
越南那邊的稅看起來比中國的入關稅少N多,問題是閻王好搞小鬼難纏,各種莫名其妙的錢你花起來就真不少瞭,當然,從越南出關的稅你可以逃,中國那邊的稅你還是給的好。不然也太不仗義瞭。而且沒稅單人傢邊境的拉私活的卡車一般不給你拉,你的火龍果就隻好爛在友誼關瞭。
我去,跑題瞭
再說你嘴裡的大韓冥國的腦殘軍,有一個本事確實世界第一 逃跑的本事
槍聲一響,嘩啦一下就炸瞭馬蜂窩,就算是大半夜睡覺的時候,聽到槍響棒子兵都能快速反應,鞋子一穿大衣一裹,五秒鐘不到沖出營房,逃跑得還很有章法。
八個營門,八個方向拔腿狂奔,然後跑出一百米再散開,然後再跑遠點再散,林子裡河裡雪堆裡山溝裡,跟預先演練過一樣很快跑沒影瞭,而且絕不攜帶武器,也絕不還擊。倒是摸準瞭中國士兵的戰場紀律。
這分幾次散開的做法也是為瞭迷惑志願軍,我們的戰士看著他們就在跟前瞭也沒帶武器,自動將其劃歸為準俘虜,馬上要變成事實俘虜瞭,棒子再嘩啦一散。。。瞬間漫山遍野人頭一片……你說你要抓哪個?
最高成績是在方形山戰役,三個營的志願軍去摸一個營的棒子兵,槍一響,一分鐘不到就跑得滿地都是,加上身上沒武器,也沒還擊,中國士兵本能地不予開火,拳打腳踢地去抓俘虜,近千號志願軍跟過除夕夜鬧大年一樣折騰瞭一宿,營地倒是占領瞭,武器裝備也繳獲瞭。
俘虜卻和繳獲的武器裝備完全不成正比,才抓瞭五十多個……一個連都不到。這還是加上外圍部隊的俘虜人數才湊齊的半百。就為瞭這五十個俘虜,耽誤瞭一晚上,天亮的時候繳獲的東西來不及運走多少,讓飛機全給炸瞭……
至於戰鬥力,算瞭吧,聯合國軍死瞭一百多萬人,裡面九成都是棒子兵。對於南朝鮮棒子,落在志願軍手裡基本能活命,落在被朝鮮人手裡,連斷頭飯都省瞭,直接用刺刀處理掉。
志願軍開始還把棒子俘虜移交給北朝鮮,後來發現無論移交多少,人民軍的戰俘營都隻有兩個。彭老總才發現不對勁,最後俘虜全部由志願軍看管。不然這個一百多萬的死亡數字還得翻個倍。南北棒子確實死人死得太多太多瞭。XLW
[提要]一個阿克塞欽就極大的分散瞭印度的國力,而且讓中國在面對其它國傢的壓力的時候,完全不用擔心印度!另外,占領瞭阿克塞欽,巴基斯坦就永遠是我們的“鐵哥們”——無論巴基斯坦的政權怎樣更迭,必須要討好中國,因為從阿克塞欽下去無論是打巴基斯坦、克什米兒、印度都行!這證明瞭當年毛主席的眼光是何等睿智!
談及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很多人不理解作為戰勝方的中國為什麼放棄富饒的臧南而選擇貧瘠高海拔的阿克塞欽,怎麼贏瞭戰爭還要放棄土地?
其實,當時中國政府的抉擇在現在看來,也絕對是英明至極!你不得不佩服毛澤東主席那一代政治傢的戰略眼光。
綠色的是阿克塞欽(3萬平方公裡),黃色及下面部分(地圖上未標出)的是臧南(9萬平方公裡)
仔細看上面的地圖,你會發現一個讓你震驚的事實,這也是印度一直提防中國的根本原因!請各級學校抽化糞池看地圖,阿克塞欽下方最大的城市是哪裡?哦,你看到瞭是新德裡——在地圖上看,阿克塞欽離新德裡貌似很近啊......而事實的真相是:貌似很近?簡直是近在咫尺!阿克塞欽離新德裡僅僅300公裡!
300公裡什麼概念?300公裡就等於印度的首都在解放軍面前幾乎完全不設防的——這也是為什麼印度一直急於發展軍隊的原因,換做任何一個國傢面對這麼惡劣的環境,他能睡的安穩嗎?
很多人說臧南水草豐美,阿克塞欽貧瘠,當年為什麼要放棄臧南而選擇阿克塞欽?
很簡單,臧南與內地沒有公路,基本得不到什麼供給和保障;而阿克塞欽通往新疆,有公路連接,能夠源源不斷的提供物資支持!最重要的是,在戰略上,臧南完全沒有價值,而阿克塞欽跨越3個地區:巴基斯坦、克什米兒、印度,一旦占據阿克塞欽,印度就等於是被抓住瞭三寸!
這就像當年北宋的燕雲十六州被別人拿去一樣,從此宋朝一直是處於守勢!不同之處在於——現在我們是遼國、金國人,而印度成瞭北宋。
一個阿克塞欽就極大的分散瞭印度的國力,而且讓中國在面對其它國傢的壓力的時候,完全不用擔心印度!另外,占領瞭阿克塞欽,巴基斯坦就永遠是我們的“鐵哥們”——無論巴基斯坦的政權怎樣更迭,必須要討好中國,因為從阿克塞欽下去無論是打巴基斯坦、克什米兒、印度都行!這證明瞭當年毛主席的眼光是何等睿智!
邊遠的土地不能看肥沃程度,再肥沃也沒有種植價值,因為藏南隔著喜馬拉雅山,作物難以運輸至國內。其戰略地位,遠不如阿塞克欽。
現在中國擁有西部的阿克塞欽,而印度侵占著東部的藏南和達旺。阿克塞欽海拔高資源貧乏非常荒涼,而東部的藏南和達旺地勢低,氣候宜人,各種資源異常豐富。是西藏最富饒的地區。因此許多人認為以前中國在中印戰爭獲勝後擁有非常荒涼的阿克塞欽而放棄藏南和達旺是一個重大失誤,其實這些人沒有深刻認識到這幾塊土地對中印整個國傢利益的影響。
東部的藏南和達旺雖然富饒,但它的最大缺陷是易攻難守。如果當時中國在取得邊界戰爭勝利後留在東部的藏南和達旺不退的話將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藏南和達旺緊鄰印度的平原地區。印度會很容易集結大量的軍隊對藏南和達旺進行攻擊。而藏南和達旺與西藏的中心地區間的交通極其不發達。更不說遠離中國的內地瞭,因此中國要及時調集大量軍隊到藏南和達旺是非常困難的,即使是一時靠中國軍人的勇敢和犧牲守住瞭藏南和達旺。
長期在藏南和達旺征戰也會嚴重影響中國的國力。印度和越南等小國不同。它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對小國我們可以一次性重擊叫它很多年都不敢出聲。但對印度這樣的大國則不然,即使它被擊敗瞭一次。但它可以很快又集結大量軍隊卷土重來。而且藏南和達旺離它的平原近。因此它的軍隊調動和後勤保障都非常容易。而藏南和達旺遠離中國內地。中國的軍隊調動和後勤保障卻非常困難。中國要在藏南和達旺與印度進行長期的拉鋸式的爭奪戰爭,會嚴重消耗中國的國力。
而且在中國要在藏南和達旺與印度進行長期的拉鋸式的爭奪戰爭也不符合中國的戰略要求。中國當前的戰略是東防美日,西穩中亞,把西南作為中國的大後方。因此穩定西南大後方是中國的戰略要求,而中國要在藏南和達旺與印度進行長期的拉鋸式的爭奪戰爭會使西藏和四川雲南長期處於臨戰的最前沿,使中國的大後方變成瞭前線,會造成中國的長期的不穩定,更會嚴重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
同時,放棄藏南可以爭取更廣泛的國際同情(主要是不結盟國傢),而且當時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這麼做也有利於瓦解印度在不結盟國傢中的威信,因為這場戰爭是印度挑起來的。再加上在非洲的經濟援助,使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傢中的威信大大提高,這些都是戰略上的考慮。
印度在中印戰爭後表面上保持瞭對藏南的控制,但印度失去的遠比個藏南大多瞭。印度在戰前是世界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中國在當時不結盟運動中的地位遠遠低於印度,尼赫魯在不結盟運動中的地位也遠遠高過毛澤東,這些戰略上的優勢的重要性遠比藏南大多瞭。可到瞭戰後,印度成瞭一個事實上的戰敗國,在不結盟運動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戰略優勢喪失殆盡。印度和尼赫魯本人的威信也被打到瞭歷史的最低點,尼赫魯本人也因為這場戰敗而迅速退出歷史舞臺,這對印度的國傢戰略上的發展是致命性的打擊。而中國則迅速取代瞭印度成為不結盟運動中事實上的領袖,毛澤東也因這場戰爭取代瞭尼赫魯的地位,這對毛澤東打破美蘇並霸局面、實現世界三極的戰略是有著極大的正面作用。
大閱兵後印度網友說:藏南原本是屬於中國的
因此1962年勝利後放棄藏南和達旺,從整個中國的國傢利益來說是明智的。
和藏南和達旺相反。堅守阿克塞欽是中國的高明之處。阿克塞欽雖然非常荒涼但它的地勢非常重要。看看地圖就可以知道瞭。它居於中亞的制高點。緊鄰印度的首都和中心城市。它的地理優勢遠勝於藏南和達旺。如果說藏南和達旺是兩塊肥肉,而阿克塞欽就是中亞的鎮妖塔和刺向印度心臟的利劍。
1962年中國軍隊反擊時,印軍在獅泉河(現西藏阿裡地區的首府),駐有一個連的兵力,整個地區是一個營的兵力。在斑公湖地區也駐有印軍一個半連的兵力。當時新疆軍區的部隊,一直打過瞭喜馬拉雅山脈,離新德裡就300多公裡,嚇得印度在新德裡大街上公園裡挖起瞭工事,大量市民逃離市區,各國駐外機構紛紛撤離。
戰後中國軍隊是撤退瞭,但也沒退到戰前的實際控制線,現在離獅泉河最近的邊防站,從獅泉河出發,座兩天汽車,再走兩天路才能到達。離斑公湖最近的邊防站,也有120公裡以上。
中印邊界反擊戰時,毛主席他老人傢說過一段話,“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小學課本裡寫著哪,連小娃娃都知道,不能到瞭我毛某人的手裡就成瞭930萬平方公裡,憑空少瞭30萬平方公裡,你們不能讓我背著賣國賊的罪名去見祖先”。
大傢明白瞭吧,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中國共拿回瞭自晚清政府以來在中印邊界丟失的3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台中化糞池清理。現在你明白瞭中國政府多次提出以現有控制線為基礎進行邊界談判,印度為什麼死活不答應的道理瞭吧?XLW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因為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在雙方會談破裂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中印兩國開始交惡,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
對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後,中國軍隊主動撤軍至戰爭前的實際控制線一事,現在網絡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最普遍的看法是,中國在領土上吃瞭大虧,便宜瞭印度。現在告訴大傢一些不廣為人知秘密。 大傢都知道,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分東線和西線兩條戰線,東線又有兩個戰場,亞東戰場一線和達旺戰場一線,東線是成都軍區打的,西線是新疆軍區打的。
先說東線達旺戰場,為什麼先說它哪?這是大傢最熟悉的部分,國人最熟悉的麥克馬洪線就在這裡,這裡也是中印戰爭的主戰場,印軍考爾中將的部隊就是沿達旺--邦迪拉--德讓宗一線展開的,中國軍隊的反擊最早就是在這一戰場打響的。
戰爭一開始,中國軍隊就打垮瞭達維爾準將的一個旅,俘虜瞭達維爾準將,打過瞭麥克馬洪線,中國軍隊宣佈就地停戰,等待印度回應。在這期間中國軍隊緊急修瞭一條簡易公路,保證瞭戰爭物資的供應。中國軍隊第二階段的目標是拿下達旺,但拿下達旺後,一清點戰果,發現俘虜的人數與打垮的印軍數量相差太大,達不到戰前定下的要打出30年邊界安全的目標。
正好這時藏民來報告說,印軍的增援部隊分三部分正沿德讓宗--達旺公路展開,準備攻擊達旺,戰機顯現,中國軍隊立即兵分兩路,一路沿公路迎擊印軍,另一路沿貝利小道堵印軍的後路。結果把印軍一個半旅加一個師部夾在瞭達旺與邦迪拉之間,這就是中印戰爭最精彩的部分,其中就有一個戰士擊潰印軍一個炮連,繳獲四門大炮。
八個戰士俘虜180印度兵。半個緊急湊起來的連(本來這是一個從貝利小道穿插過來的加強連,等從深山密林鉆出來一看漫山遍野的印度兵。 以為已經沒有瞭成建制的印度軍隊,也就漫山遍野地抓起瞭俘虜,收都收不回來瞭,這個連有更重要的任務),就這半個連的30來名戰鬥人員,硬是在邦迪拉外阻擊瞭裝備齊全的3000印軍。
印軍打瞭幾次沖鋒死瞭幾百人還是無可奈何,最後還是師部的參謀向師長建議說,有一條幾乎沒走過人小路,可以突圍,但就是不知還能不能走,師長破口大罵“XXXX,能走不能走就這一條路,不走還在這等死嗎?還不快走”。 印軍丟棄瞭所有重武器,沿小路狂奔,後面那半個連還窮追不舍,途中遇到那個連的副連長帶的一個重機槍班在橋頭阻擊,打光所有子彈後,眼睜睜地看著800多印軍蜂擁而過。
這個連的任務本來就是切斷這條小路,副連長帶的掩護部隊不折不扣地執行瞭任務,連長帶的主力卻光顧抓俘虜瞭,但念在阻擊印軍主力有功(別的穿插部隊沒有及時趕到),降職使用,連長和副連長就地掉瞭個。 中國軍隊沿公裡一路狂追,打到瞭德讓宗,其中一個連的先頭部隊,比逃跑的印軍還跑得快,在印度人目瞪口呆的眼皮下,一槍不發,穿城而過,一掉頭又把印軍堵在瞭德讓宗。
就在這個連吃飯休息挖工事時,後面來瞭一個車隊,戰士們槍都來不及拿,這個龐大的車隊就進瞭德讓宗。等打下德讓宗才知道,車裡全是英美兩國緊急援助印度的第一批先進武器,連封條都沒拆,就急急忙忙送到瞭中國軍隊的手裡,其中就有美國當時最先進的M16步槍。
德讓宗戰鬥中,犧牲瞭一個副教導員(副營級),這是中國軍隊在整個中印邊界反擊戰中陣亡的最高級別的軍官。當時一隊中國士兵打的興起,收不住腳瞭,隻管往前打,突然一個士兵目瞪口呆地就不敢往前走瞭。
後面的人上去一看,媽呀,前面怎麼就沒有山瞭,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其中一人小心翼翼德問指導員,我們是不是打出印度瞭,打的美國瞭。指導員一挺肚子驕傲的說,知道啥?前面就是印度次大陸瞭,再往前你就掉印度洋裡瞭。
戰後,中國軍隊撤軍過瞭達旺(就是第一階段停戰的地方),然後又宣佈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裡,就到瞭俘虜達維爾準將的地方。亞東當時距中印邊界實際控制線約110公裡,是中國、印度、錫金三國交界的地方,歷史上一直歸西藏管轄。
1890年時錫金還是西藏的屬地,由噠癩喇嘛委托錫金部落王管理,後錫金部落王被英國人囚禁在印度,至死不願發表脫離西藏的宣言。由於滿清政府的無 能,在李鴻章的授意下,清政府西藏事務大臣與英駐印度總督簽訂加爾哥達條約,錫金脫離西藏(也就是脫離中國),後英屬印度找借口發動戰爭趁機占瞭亞東。
期間英國為瞭避開晚清政府挑起西藏事端,突然不承認中國對西藏的宗主國地位,美國政府警告英國,中國對西藏的宗主國地位,英國政府已在加爾哥達條約及其他有關條約中予以認可,把英國弄個個大臉紅。現在中國政府還在引用這一事例堵美國的嘴。
中印邊界反擊戰時,印度軍隊在這一地段並沒有挑起事端,但駐有一定力量的兵力設防,中國軍隊突然間用一個師的兵力發動進攻,進展神速,當時考爾中將乘蘇聯援助還是由蘇聯人駕駛的米-8正在此地視察。
還沒反應過來,直升機就被中國軍隊繳獲,害得考爾中將坐牛拉的敞篷吉普冒雨而逃,要不是一個穿插的連隊迷路,勞爾中將就被中國人優待瞭。這架米--8直升機就是中國繳獲的唯一一架印軍的直升機,中國戰後對外宣佈歸還所繳獲的印軍的一切裝備,但這架直升機沒還。
戰後一直以為中國從亞東撤軍瞭,撤到瞭戰前的實際控制線。央視10套正好播放瞭一段這一地區的片子,這裡現在叫亞東縣,邊界又回到瞭當時錫金脫離西藏時的地方,就是清政府設立海關的地方。PLA不僅沒退,還前出瞭不少。真是大快人心。
再說西線,西線地區廣闊,也有個類似於麥克馬洪線的線,也是英國人搞得鬼,印度在現在的邊界談判中還在堅持這一條早已不存在的線,事關重大呀,近30萬平方公裡。西線中國軍隊反擊時,印軍在獅泉河(現西藏阿裡地區的首府),駐有一個連的兵力,整個地區是一個營的兵力,滾雷英雄羅光喜(四川人,不知大傢還記得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在斑公湖地區駐有一個半連的兵力。當時新疆軍區的部隊,一直打過瞭喜馬拉雅山脈,離新德裡就300多公裡,嚇得印度在新德裡大街上公園裡挖起瞭工事,大量市民逃離市區,各國駐外機構紛紛撤離。戰後中國軍隊是撤軍瞭,但也沒退到戰前的實際控制線,現在離獅泉河最近的邊防站,從獅泉河出發,座兩天汽車,再走兩天路才能到達。離斑公湖最近的邊防站,也有120公裡以上。
中印邊界反擊戰時,毛主席他老人傢說過一段話,“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小學課本裡寫著哪,連小娃娃都知道,不能到瞭我毛某人的手裡就成瞭930萬平方公裡,憑空少瞭30萬平方公裡,你們不能讓我背著賣國賊的罪名去見祖先” 大傢看清瞭吧,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中國共拿回瞭自晚清政府以來在中印邊界丟失的3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30萬平方公裡的概念是什麼呢?它的面積相當一個雲南省!說起來,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印邊界勘探工作一直讓印度悶悶不樂的真實原因!XLW
1962年的中印戰爭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稀少,交通不便。
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罕見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
不曾想到的是這場本以為是勢均力敵的戰爭最後雙方傷亡竟然是五比一,據說戰後中國主將張國華笑瞭,他說:“這樣容易取得的勝利,我當兵33年,還是頭一次!”
戰前,指揮所的氣氛是緊張的。張國華有時專心研究地圖,有時離開地圖踱著步子深思。“慎重初戰”是個很不好駕馭的車頭,初戰必勝又是最起碼的要求。
與印軍畢竟是初次交手,它是“太極派”,還是“少林派”呢?估計不會有國民黨的主力強,但也不能估計過低,要“貓”當“老虎”打,像對付國民黨的中等部隊。
當時有一種意見,為瞭慎重,隻打沙則一點,吃掉敵人一個營。這是個很保險的方案。張國華考慮再三,吃掉一個營,不痛不癢,要吃就吃它一個旅!
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另一位領導時,那位領導身體震瞭一下:“這太冒險瞭!萬一……”
還有一位領導不無擔心:“現在仗要打大瞭,是不是戰役發起時間向後推遲兩天,以便部隊做好充分準備?”
張國華沒有表態。他說:“看看部隊準備情況吧。”
陰法唐政委代表新組建的四一九部隊師團兩級領導再次進言:“張司令員,戰役發起時間不能推遲!”
“理由呢?”張國華不露聲色。
“我1萬多人進入戰場,在森林裡隱蔽瞭一天一夜,不動煙火,再推遲兩天很容易暴露作戰意圖。那時再進攻還有什麼突然性!”
張國華一拍桌子:“不再推遲,要讓敵人還沒穿褲子就當俘虜。”
兩種意見反映到中南海,有的領導也認為張國華是在冒險,但毛澤東不喜歡墨守陳規。他把另一種意見的文稿推到桌子一邊,頗有慍色:“他是前線指揮員,讓他打嘛!打不好重來!”
方案定瞭。幹部會上,張國華激越的聲音把出擊前的喧鬧壓瞭下去:“現在當面敵人不是1300,而是2500,準備打它3000,如再增援就按它5000打。
三至五天解決問題,不要怕傷亡,準備傷亡2000人。要打得好,打得快,速戰速決,務必全殲。打起來不受‘麥線’約束,但要報告中央。
打不好是前邊的人負責,補給不好是管後勤的人的責任。哪個搞不好,要追究哪個人的責任。打不好,消極說法是未完成任務;積極說,是不夠共產黨員條件!”
會後,他又佈置:要多準備些豬肉,要把各團電影組組織起來,把軍區文工團調到前方,以鼓士氣。
10月20日7時30分,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我人民解放軍的炮火便鋪天蓋地向入侵克節朗的印軍陣地傾瀉。9時30分,印軍的第一個據點被攻下。
到晚上8時多,克節朗戰役即告結束。張國華聳聳肩,笑瞭:“這樣容易取得的勝利,我當兵33年,還是頭一次!”
23日,中央致電稱贊:“作戰部隊在高原嚴寒的困難條件下,鬥志昂揚,艱苦卓絕,勇猛作戰,幹脆地殲滅瞭敵人。”
軍區前指剛剛收到這一鼓勵電,還沒來得及轉發,又收到中央收回該電的通知。張國華心頭一緊:出什麼事瞭?等他收到第二封電報時,心中的疑團才漸漸解開。
後一封電報隻比前一封電報多瞭兩句話:一句是“捷報頻傳”,另一句是頗帶感情色彩的“中央、軍委極為高興”。
為什麼又收回前封電報呢?張國華尋思:看這口氣,很像是毛主席親自加的兩句話,他的高興溢於言表,他希望電報能更大地鼓勵前線士氣……是的,一定是的!
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張國華指揮的兩次戰役和一些零星戰鬥都取得瞭勝利。
殲敵3個旅,生擒王牌旅長達維爾和另一名準將旅長辛格,共斃、俘敵7000餘人(主要收獲自西山口之戰),占整個中印邊境反擊戰戰果的80%。中方作戰部隊也付出瞭代價,傷亡1460人,而百度百科顯示,則才幾百人。
中國軍隊撤軍的真正原因
我國在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取得勝利後為什麼會後撤20多公裡,很多人不理解,甚至頗有微詞,反毛者也利用這一點大肆攻擊毛不顧民族大義。
老實說我手頭並沒有足以解釋這一令人驚訝的奇特現象的資料,以前我實際上對此也很不理解,但是認真思考瞭一下這個問題後,如下幾個原因也許可以說明問題:
1、給養困難
記得以前到四川上大學的路上曾經遇見過從四川到西藏打工返鄉的農民,他們是去給駐藏邊防哨所背糧食的,1斤糧食給4塊錢的運費 ——這已經遠遠超過瞭糧食的價格本身。而在89年,4塊錢並不是小數目。
據他們說他們一次背大概50斤左右的糧食,然後在高海拔地區翻山越嶺,經過2~3天達到目的地後返回。由此可見,維持給養的困難程度。往前推近30年,當時的給養困難程度大概要壞很多。
我曾經在青海牧區工作過4年,現在也常去牧區出差,盡管現在公路建設成績斐然,但是假如沒有公路系統,運輸將非常困難,一些高山不花一天多時間是根本不用指望翻過去的,如果身上還帶有物資,那就更難說瞭。
不過,高原的大部分地區還是很適合大兵團作戰的,關鍵是高山縱橫的地區,隻能靠人和飛機來作戰——尤其適合武裝直升飛機。至於大炮坦克之類的,是很難發揮作用的。
但是在印度一方,情況則要好得多,他們的軍事運輸至少不需要像中國這樣穿過數千公裡青藏高原,盡管在高山地區他們的軍隊同樣面臨無法展開的局面,但是至少在把軍事物資運送到戰區方面,他們占有絕對優勢。
什麼意思呢?即中國在當時的條件下根本無法在後勤上保證長期大規模作戰。因此,假如中國不後撤,那麼回過神的印度就可以通過長期的小規模侵襲戰來消耗中國,中國實際上是很難確保不被迫後撤的,而這對於國傢的聲譽是很大的損害。
而主動後撤,算是給足瞭印度面子,印度在法理上難以找到繼續長期戰爭的條件,而中國則可以贏得沒有霸權野心的好名聲,是非常有利於團結對霸權主義深惡痛絕的第三世界國傢的。
因此,由於給養困難導致的主動後撤使中國避免瞭陷入長期被動局面的境地,
2、美蘇的壓力和中國的核計劃
當時中國剛剛度過3年困難時期,國力空虛,而在1962年中印戰爭期間,美蘇及其集團都公開站在印度一方反對中國,如果戰爭長期化,在美蘇集團的支持下,中國很難在中印邊境地區維持長期的戰爭,而且可能面臨來自蘇聯的侵犯(當時蘇聯就重兵壓境使人不得不防)。
因此通過主動後撤,不僅使印度失去瞭繼續戰爭的借口,而且也讓蘇美集團無話可說,避免瞭陷入被動的局面。
同時,中國當時正在全力以赴研制核武器,在這一過程中美蘇都在威脅要對中國“采取行動”,在這種情況下息事寧人,有助於核計劃在較小的風險下順利完成。
我們設想一下中國前推之後並不後撤,與在美蘇集團支持下的印度交火,美蘇集團對中國所能采取的當然是更尖銳的對立態度,此時中國的核計劃受到打擊的可能性就要遠遠大於較和平的狀態。
3、中國打破封鎖走向世界的戰略需要
當時中國的處境是非常艱難的,一方面是西方集團的封鎖,另一方面是蘇聯集團的敵視,同時國內剛經歷3年困難時期急需恢復,因此中印沖突並不是當時中國的主要矛盾,中國需要爭取長期的和平發展時期來恢復和發展生產,增強國力。
同時通過後撤而平息戰爭,中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息西方集團對中國的敵視,使強加在中國身上的邪惡的性質多少得到點澄清,有利於擺脫孤立的處境。
實際上,中印邊境沖突後不久,1964年1月,中法之間就建立瞭外交關系,打開瞭中國與西方正式交往的大門。
我們設想如果中國當時仍舊陷入與印度的持久戰爭中,這種局面是不會出現的。由於戰略目的的需要,不僅蘇聯,西方國傢恐怕還會采取嚴厲的措施打壓中國為數不多的窮朋友,使中國更加孤立,對中國重返國際舞臺的戰略是極其不利的。
另外當時中國正在輸出革命,對於來自印尼之類的國傢對中國試圖控制其國傢的說法而言,主動後撤之類的也算是回擊。
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戰爭中的徹底失敗,使尼赫魯(時任印度總理)亂瞭方寸。他不與任何人商量,獨自向美國總統肯尼迪求救,要求派轟炸機和軍隊與中國作戰。
印度國民也從未經歷過如此失敗情緒的沖擊,全國陷入一片混亂。可就在這個時候,中國軍隊卻單方面宣佈停火,並主動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實際控制線後20公裡,希望以此推進談判,恢復中印兩國的友好關系。
而印度政府卻未能理解中國的善意。他們認為中國軍隊的“懲罰”大大傷害瞭印度的自尊和體面,並把中國主動釋放全部被俘人員、所繳武器和軍用物資也說成是陰謀。
印度政府對中國的誠意根本不予理睬,並拒絕任何形式的談判,反而指使其軍隊重新占領被中國軍隊趕出去又後撤的全部12.5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
中印戰爭後,印度政府在對外政策方面很大程度上放棄瞭“不結盟政策”,並迅速向美國靠攏。1970年英迪拉·甘地政府與蘇聯簽定瞭為期20年的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雙邊條約。
條約明確規定,雙方“保證不向與另一方發生武裝沖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任何援助,在一方遭到進攻或進攻威脅時,應立即共同協商。”當時蘇聯外長葛羅米柯說,如印發動戰爭,蘇聯將在軍事、外交上全面支持印度,並牽制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援助。
與此同時,印度為瞭報邊界戰敗的一箭之仇,開始瞭全面的擴軍備戰,並專門組建瞭針對中國軍隊的“山地師”部隊。“中國威脅論”也從此籠罩印度大地,中印關系進入瞭冷凍期。
直到1969年元旦,英迪拉·甘地政府迫於國內外局勢發展的需要,表示願與“中國進行有意義的會談,以尋求中印爭端的解決”。中國政府自然表示友好的回應。
1970年“五·一”節,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印度駐華臨時代辦米什拉時說:“我們總要友好的,不能老是這麼吵下去麼。”毛澤東當時還請米什拉代為問候印度總統和總理。
但此時印度國內的反華勢力卻依然活動猖獗。他們支持西藏叛亂分子在新德裡舉行活動,還把“西藏問題”和“中國在西藏侵犯人權”議案提交聯合國大會。
與此同時,英迪拉·甘地政府又把侵占的中印邊界東段9萬平方公裡土地由“東北邊境特區”上升為“阿魯納查爾中央直轄區”。此時,中印關系雖有解凍跡象,但印度並沒有誠意采取實質性的舉動。
八十年代中後期小平同志在一次軍委會議上說“中國人民解放軍要活動活動瞭……”。由於涉及到一些機密,我不能多講,隻能簡單跟大傢說一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軍隊曾計劃對印度的軍事行動“藏雷行動”。
總參從1986初就開始為軍事行動慎重而詳細制訂縝密的作戰方案。1987年底作戰方案完成,鄧小平等一批軍委領導看過後表示同意,紫陽同志也知情。
1988年中國開始秘密的對軍事行動進行準備和部署,原計劃是1989年夏季(青藏高原在夏季節容易進行運兵和後勤補給)對中印邊界的印軍發動閃電戰,規模要大於1979年的中越戰爭。
也許是天意,後來發生的事情在我們的意料之外。1989年夏,北京發生的一大事件拯救瞭印度。很多中國軍隊調往北京戒嚴,打亂瞭原來的對印軍事行動計劃的部署。
1989年夏,美國等西方國傢對中國進行瞭全面制裁,中國當時與蘇聯的關系並未實現正常化,中國在國際上又一次面臨不利局面。
時間進入1990年,當中國權利機構交於江總書記的第三代領導班子的時候,國內的各方面開始穩定,但是印軍在實際控制線上的挑釁並沒有停止,而且情報顯示印度正在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展核武器,如果一旦印度有瞭核武裝,那麼對印度發動戰爭的顧慮將會更大。
對印軍事行動再次擺上瞭中央領導的桌面進行討論。可惜天不遂人願,當軍事行動再次即將開始時。九十年代初東歐巨變,美國再也不需要聯合中國對抗蘇聯瞭。
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以及中美關系已經遠遠不如1979年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那樣有利。
打破西方國傢對我們的孤立和制裁發展經濟成為中國的首要工作,權衡利弊後,對印軍事行動被迫取消,也許是永遠的取消,同時也造成瞭九萬平方公裡永久的遺憾。
此新聞來源於UCAPP軍事
http://m.uczzd.cn/ucnews/news?app=ucnews-iflow&aid=11956865519721688243&cid=1105405272&zzd_from=ucnews-iflow&uc_param_str=dndsfrvesvntnwpfgibi&recoid=17785835901328236773&rd_type=reco
美國美聯社新聞紀錄局曾經拍攝瞭一些很少被人知道的關於美國派駐印度戰地記者拍攝的一些中印局部戰爭的資料影片。雖然,當時美蘇處於冷戰期間。但是,作為同為印度後臺的兩大軍事強國的美蘇,此次也是進行瞭仔細的分析以及資料秘密共享。因此上,那次戰爭,可以說等於處於中國1:3的絕對劣勢局面。
表面上中國打贏的是印度。但是,事實實質是打贏印度就等於中國一同擊敗美蘇當時的兩大軍事世界強國。但是,時至今日,在美國國傢新聞中心,被解禁的中印戰爭資料中仍然找不到這份影片資料。而後來的俄國俄羅斯檔案中心僅有文字記載。
因此,美國人約翰·勞爾稱:“其實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期,由於中美出現秘密接觸,在尼克松表示對華友好態度的同時,美國軍方秘密銷毀瞭一些“有礙總統東方戰略的不適合的資料”。
美國遠東情報軍事中心原派駐官員霍華德·本傑明是這樣評述那場戰爭的:“那是一場印度最為愚蠢的戰爭。印度政府當時緊急接受瞭來自前蘇聯的13個陸軍師,2個空軍師的全套武器制式援助。作為當時的華盛頓軍方,十分尷尬的“中美韓戰”結果,急需要軍事領域裡面取得一次對華戰爭的勝利。
同時,也是為瞭進一步擴展美國在中亞戰略位置上的“主導”地位。因此,即在蘇聯援助第3天,由英美以及北約成員國組成“亞洲軍事發展態勢委員會”決定對印度援助18個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裝備,其中一些裝備是來自英國2戰期間剩餘軍事物資。
在由美蘇聯合支持下,並且有蘇聯軍事顧問專傢團進行親自整訓的印度武裝部隊,使得當的印度首腦尼赫魯,產生瞭“超級亞洲”的可怕思想。因此,他在當年撕毀瞭與中國簽署的“和平邊境互不侵犯條約”,以3個“王牌”主力旅為先鋒,越過“麥克馬紅線”,在中印交接西藏、青海的地區對中國實施武裝打擊。
而中國軍隊在初期,僅有少量邊防軍的觀察哨所駐紮在這裡,總兵力約2-3個連人數不足500人,而印度先期的抵達第1旅則是擁有6000人滿員蘇制編制主力旅。
中國於是開始逐步失去很多哨所。但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哨所,都是中國人自己主動放棄的。中共當時多次警告印度政府,但是這種善意的口頭警告,在印度當時的“歐美+蘇聯武器過熱癥”的極度蔓延情況下,根本就是毫無用處。
因此,中國的偉人毛澤東,果斷命令中國軍隊對印度進行“教訓型”打擊。
隨即,中國軍隊開始瞭快速的戰爭部署。速度可以說“驚人”,短短12天住宅化糞池清理中國軍隊就在山下集結瞭1個軍團即中國原18軍後來的中國第21集團軍。
中國采用“中國式”最古老的兵法戰術,引印度軍隊3個旅進入中國軍隊預設的伏擊陣地,快速的殲擊瞭其中1個旅的大部,其餘印度部隊開始向後撤退。而中國軍隊1支快速分隊,翻越瞭根本不可能翻越的大雪山,在氣候及其寒冷的冰河河谷內,攔擊瞭印度軍隊的退路。
在此時,印度軍隊已然然陷入中國軍隊合圍之中(約3萬中國軍隊)。面對如此局面,印度指揮官竟然臨陣慌亂,錯誤判斷部隊突圍狀態。沒有在中國快速分隊剛剛截擊自己的身後時給予馬上的反擊。而是錯誤的認為,可以依靠全新的蘇美裝備的極大優勢火力,進行反突擊反包圍。印度當時一名軍官(少校軍銜)對其國內傢人電報稱:我們隻要依靠先進的武器,完全可以殲滅全部的3萬中國軍隊。
但是,當時作為派駐印度的美國軍事專傢理查德·安德魯斯準將認識到:這是一場中國形勢的“殲滅戰的開始”。我們在韓戰中多次領教過這種手法。
印度通往前方的軍事補給線完全被中國軍隊切斷,士兵們開始在缺乏食物的戰鬥狀態下,出現大面積渙散。隨即,中國軍隊抓住有利戰機,開始發起“中國形式的”殲滅戰。短短8個小時。印度號稱“東亞第一、第二旅”的兩支主力部隊被盡數殲滅。而此時印度國內承擔本土防禦的北方部隊能抵抗中國潮水大軍的兵力不足1萬。
此時,中國軍隊繼續持續逼近。其先遣部隊,以達到接近印度首都新德裡外圍50公裡處,深入印度作戰達212公裡,中國軍隊士兵已經看到瞭新德裡的莫漢萊比塔塔尖。
但是,此時中國偉人們也是再一次作出瞭最果斷的決策,中國軍隊開始快速回撤。中國於後期正式宣佈,中印自衛戰爭結束。而且,中國方面歸還瞭印度包括1名少將旅長在內3450名戰俘,以及全部繳獲的被印度軍隊在潰散中遺留下的武器裝備。
這次戰爭,中共等於以自己一人的力量,同時擊敗瞭,來自當時世界上軍事兩大最強大陣營:北約以及華約的聯合支持的印度。也就是說:中共同時在當時擊敗瞭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的軍事行動。這是任何一個國傢,即便是在現在的先進條件也不可能做到的。XLW
1962年10月的中印邊境戰爭以我軍自衛反擊大獲全勝結束。戰後羅瑞卿總參謀長用一個“亂”字作瞭概括。而造成這場“亂”戰的直接責任人就是劉伯承。
沿水而行
戰爭開始階段,印軍在前蘇聯和美國的雙重支持下,很快在主戰場——喜馬拉雅山所謂的麥克馬洪線雪山營地建立瞭居高臨下的指揮部,由考爾中將坐鎮指揮。而我軍為瞭爬山,部隊隻得留下輜重,輕裝前進。為防萬一,先頭部隊派出尖兵往往要拉成幾裡路的長蛇陣,從尖兵連、尖兵排、尖兵班到尖兵組,都隔著相當一段距離,就連尖兵組的三個人,也還要再次分開走,最前面的一個戰士用鐵鍬敲擊冰雪,刨出一個腳窩,往前挪動一隻腳,再刨出第二個小坑。動作要格外小心,稍有大意,震裂瞭冰層,剎那間便會大禍臨頭——冰雪迅速炸裂,崩潰塌陷。
在中央軍委的作戰會議上,劉伯承說,青藏高原我沒去過。不過根據經驗,有水必有路。兵無常勢,我們不妨換一種思路,沿著水流的方向行進,或許還是一支奇兵呢。毛主席當即拍板決定:正面仍由小股部隊佯攻,繼續迷惑敵人。為慎重起見,先由一個師尋水探路,隱蔽接敵,成功後,再由大部隊跟進。
深入敵後
這個師選擇瞭中國、印度、錫金三國交界的東線亞東,那裡尚未交火,不大引人註意,但印度已有兵力駐守。我軍先遣團在前面開路。剛出發時指戰員們的高原反應還是很明顯的:邁不動步,喘不上氣,體弱的戰士往往要拉著馬尾巴才能前進。但走著走著,冰雪沒瞭,腳步輕瞭,呼吸暢瞭;走著走著,皮大衣脫瞭,棉衣也穿不住瞭,路邊草木也綠瞭;走著走著,看到一望無際的稻田……偵察員回來報告:前面已到錫金國境。
但在邊境線上錫金士兵卻阻止我軍,不讓通行。恰巧這時我們看見有少數印度軍人從其境內逃跑,便義正辭嚴地質問錫金士兵:同樣是友好鄰邦,為什麼允許印度人通行,而阻攔我們?他們支支吾吾答不上來。指揮員將手一揮,戰士們便迅猛追擊過去……
戰事進行得順利極瞭:等候在麥克馬洪線前沿與我軍決戰的印軍,做夢也未想到在他們屁股後邊出現瞭中國軍隊,嚇得他們屁滾尿流,潰不成軍。除二戰時曾打敗過日軍、被譽為“印度的驕傲”的那個營有些戰鬥力,打得比較頑強外,其餘皆稍觸即潰。
由於戰爭進展太快,大大出乎敵我雙方預料,戰場一度出現混亂:印度侵略軍後院起火,暈頭轉向,亂作一團。就連考爾中將也因信息不通,還乘坐前蘇聯先進的米-8直升飛機和美國軍事顧問一起貿然視察亞東一線。剛下飛機,便遇上我軍,差點當瞭俘虜。他們急忙扒上牛車倉皇逃命,丟下座機給我軍當瞭戰利品。
連鎖反應
我軍先頭部隊孤軍深入,在後續部隊尚未到達的情況下,為抓住戰機、擴大戰果,遂分兵殲敵,也導致戰鬥序列散亂。但在同樣亂的情況下,我軍是形散而神不散,各自為戰,士氣高昂。像戰鬥英雄龐國興(陜北人)就是在追擊中與部隊失散的情況下,根據軍銜大小,又先後與兄弟部隊兩名同樣與原部隊失去聯系的、彼此互不相識的戰士組成戰鬥小組(他是下士任組長,另兩名戰士分別是上等兵和列兵,為組員),不失時機地殲敵立功的。而印軍則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成瞭一群亂撞的無頭蒼蠅。東線我軍的成功,立即在西線、中線產生連鎖反應,我軍風掃殘雲,氣吞江河,戰事隻進行瞭十多天,先鋒部隊便推進到距新德裡隻有300多公裡的地方。印度首都一片驚慌,大街上修築工事,市民們爭相出逃。
就在印度舉國慌亂之際,毛主席審時度勢作出瞭撤軍的決定。我軍返回傳統習慣線(即實際控制線),並主動後撤20公裡,與印軍脫離瞭接觸。XLW
印度一名叫安尼爾的退役上校闡述瞭1962年中印戰爭的起因、經過和影響。安尼爾稱,1962年中印戰爭的謝幕和邊界爭端的結束將為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友好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是“亞洲世紀”的和平保障。
印度和中國是現存最古老的兩個文明。兩國在漫長的歷史中保持和平。喜馬拉雅山脈是難以逾越的障礙,與青藏高原接壤,距離中國內地有很長的一段距離。13世紀的圖格拉克和19世紀的如拉瓦爾發起過零星的軍事遠征。當中國中央政府虛弱的時候,xz處於半獨立狀態。
中印邊緣地區的邊界仍然沒有確定。由於沒有人口或者重要資源,那些地方變得無關緊要。簡要的回顧一下邊界爭端的歷史是有必要的。這有助於理解兩國關系的目前狀態。
中印邊界爭議主要集中在拉達克北部的阿克賽欽邊遠地區。
最初的印度邊界是在邊遠的昆侖山脈。這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由於害怕俄羅斯在東部的擴張和可能出現的俄羅斯xz聯盟,當時的英國在xj和xz之間的阿克賽欽建立瞭一個據點。這樣行動的考量是基於中國當時虛弱。俄羅斯的威脅消失後,那裡僅僅是地圖上的邊界。事實上,英屬印度和xz並沒有試圖有效控制這個沒有戰略意義的荒涼地區。
這個問題一直遺留下來。1956年,為瞭方便軍隊調動,中國修建一條連接xj和xz的公路。這個地區特殊的地理形勢決定瞭公路隻能從阿克賽欽經過。這條連接線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有明顯的戰略意義的。
由於沒有公路連接,印度在拉達克的控制並不穩定。印度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認識到瞭印度的弱點。他努力淡化這個問題。由於受到不明就裡的媒體和大聲疾呼的反對派的鼓動,尼赫魯開始瞭“前進政策”,即在中國人聲稱主權的地區建立5至10個人把守的哨所。
從軍事上和後勤上來說,這些哨所是不能獨立生存的。在外行人的建議下,印度在NEFA(三泰虎註:即藏南地區,印度現在稱其為“阿魯納恰爾邦”)挑起瞭事端,以轉移中國人對拉達克的註意力。
在軍事上來說,由於兩地幾乎有上千公裡之遙,期望NEFA給拉達克帶來效果是不符合邏輯的。中國一直都對NEFA地區聲稱主權。然而,這隻是他們為瞭得到自己感興趣的阿克賽欽而做出的討價還價。
隨著事件的進展,無能的軍隊領導層在NEFA地區將印度帶入瞭一場災難。中國人非常小心,在1962年10月發生古巴導彈危機的時候展開瞭對印度的攻擊,取得瞭足夠的領土來保護阿克賽欽公路。這就是今天的現狀。邊界現狀符合中國人的利益。
在公眾思維中,1962年中印戰爭喚起瞭無法想象的失敗記憶。嚴格說來,這不是真的。在北部地區的拉達克前線,印度軍隊盡管困難重重,但是中國人的收獲很小。達拉克山谷的丘舒爾機場仍然在印度手中。人們之所以印象中認為這是一場十足的災難,主要是由於印度在色拉的潰敗。就色拉潰敗和恐慌撤退而言,1962年中印戰爭最多隻能被稱為挫折,而不是一場災難。
1962年中印戰爭的最大的“秘密”是印度沒有使用空軍進攻。整個1962年中印戰爭實際上是個別將軍的個人秀。他們與印度空軍的配合非常少。中國當時在xz隻有兩個機場。中國的飛機也遜於印度的英國制“獵人”戰機。印度空軍實際上是擁有空中優勢的。如果使用空中力量的話,印度可能克服拉達克地區缺少大炮的戰術劣勢,可能阻截達旺地區的中國地面部隊。但是,由於不理智的擔心中國人對印度城市的報復性進攻,印度沒有動用空軍。
從根本上說,印度軍隊是在重復1947-48的克什米爾戰爭。那是一場針對部落入侵者的戰爭。而在1962年中印戰爭中,朝鮮戰爭的中國老兵就像運作良好的軍事機器。
1962年中印戰爭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印度人愚蠢的冒犯;中國人更有計劃、更有效率,所以中國人成功瞭。從戰術上說,中國在青藏高原有行動便利的優勢;印度為瞭到達邊界地區,不得不越過難以逾越的喜馬拉雅山。中國有一個主要的戰略劣勢,即中國的基地非常遠、連接不通暢。但是,大量的軍隊部署在xz處理內部問題,這個劣勢被消除瞭。
1962年中印戰爭對印度人心理的影響。
1962年10月20日是印度獨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前一天晚上,心煩意亂的尼赫魯向全國發表致辭:
“大量的中國軍隊進入瞭印度東北部地區。昨天,我們失去瞭卡門地區的一個小鎮——班迪拉。我的心和阿薩姆邦人民同在!”
整個國傢對戰鬥前線的潰敗感到震驚。無論正確與否,至少從軍事觀點來說,人們認為印度處在危機關頭。但是在那黑暗的冬天日子裡,出現瞭一絲希望。所有內部爭論和鬥爭似乎瞬間停止瞭。
10月23日,總理官方住所的哨兵看到一對年老的夫婦。很明顯,這對夫婦來自德裡附近的農村地區。他們要求見總理。哨兵以為這對夫婦是來上訴請願的,所以將他們帶去見官員。當看到老農為瞭保衛國傢而拿出捐贈土地的契約,官員震驚瞭。老農婦也拿出瞭自己的珠寶,用於購買和中國人作戰用的武器。
在拉賈斯坦邦,來自巴德哈那村的250戶傢庭決定每戶派出一名兒子參軍。在全國,人們排著隊踴躍參軍。全印度的工會在國傢緊急關頭放棄罷工的權利。全國捐贈的資金超過2.2億美元。
反思1962年中印戰爭
1962年中印戰爭是誤解、缺乏有效交流和互不信任的典型事件。
中國人的阿克賽欽公路被發現以後,尼赫魯起初試圖淡化這個問題。他在議會稱阿克賽欽是塊沒有用處的地區,那裡“寸草不生”。但是,這個問題很快被反對黨抓住。尼赫魯被迫采取立場。當邊界形勢進一步緊張的時候,xz的狀況更加惡化,“光頭”逃往印度。考慮到xz和印度的古老文化關系和印度從不拒絕提供庇護的傳統,“光頭”和追隨者在印度得到瞭庇護。
1960年,尼泊爾馬亨德拉國王直接控制瞭政府。當印度對其施壓,要求恢復皿煮的時候,馬亨德拉開始打中國牌。
中國聲稱對整個NEFA地區擁有主權,拒絕承認“麥克馬洪線”,邊界爭端從而進一步升級。為瞭壓制國內批評,尼赫魯開始瞭“前進政策”。然而,這是沒有軍隊支持的政治性冒險政策。考慮到印度與蘇聯和美國的友好關系,尼赫魯自信“印度和中國不會有公開的戰爭”。
中國人誤以為尼赫魯的行動是印度試圖幹涉xz和xj的“宏偉藍圖”的一部分。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發生的時候,美國和蘇聯無暇他顧。中國利用這個機會清除瞭阿克賽欽的哨所,保衛瞭公路。
印度在NEFA的無能行動向中國人贈送瞭一份勝利的大禮,這個禮物可能甚至連中國人都沒有想要過。1962年中印戰爭對印度的影響是印度人從“印度中國親如兄弟”的歡呼中搖晃出來,給印度人帶來一種背叛的感覺。
1962年中印戰爭是印度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人首次感受到國傢受到威脅。這種情況類似中國人在1950年10月24日的感覺。當時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軍隊開始越過鴨綠江進攻。
1962年10月21日,中國人單方面停火,從NEFA地區撤退到“麥克馬洪線”。從軍事上來說,1962年中印戰爭讓印度從美國那裡獲得瞭大規模的軍事援助,並且在短暫的時期裡,實際上成為瞭美國對抗中國的盟友。
值得註意的是,拉達克和NEFA地區爆發瞭沖突,但印度中部的喜馬偕爾邦和北方邦的邊界地區保持和平。
後來的發展
1962年10月14日,當中印戰爭處於高潮的時候,印度議會一致通過瞭一項決議,決議稱“不管鬥爭持續多久,多麼困難”,印度將收復失去的每一寸領土。
1962年中印戰爭後,印度開始著手軍隊現代化和喜馬拉雅邊界地區的通信建設。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盡管議會通過瞭那項決議,印度沒有對中國采取任何進攻行動。
盡管中國聲稱對阿魯納恰爾邦(即我藏南)擁有主權,中國隻占領瞭聲稱擁有主權的阿克賽欽地區。中國也沒有對藏南采取任何進攻行動。在1986年以前,中印邊界雖然保持和平,但關系一直凍結。起初,中印兩國在蘇聯和中國的不和中互相對立。後來,中美默契盟友關系形成,印度鑒定的站在蘇聯陣營,這個選擇更多是出於被迫,而不是自願。
中美和印蘇的對抗在印度次大陸上催生瞭核擴散的政策,給印度的安全帶來危害。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已經退去。它成為瞭印度和中國在更廣泛的地區分歧和全球分歧的政治糾紛。
印度對這一挑戰的回應是發展自己的核武器和導彈。中國人在1980年代後期經濟改革,印度在1991年開始這一進程。中國的經濟進步是引入註目的。印度開始在後面追趕。盡管中印的政治糾紛,印度和中國開始擴大雙邊貿易。年貿易額已經超過瞭300億美元。
1992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毫不誇張的說,極少國傢預見到蘇聯解體。許多國傢的長期政策是以蘇聯存在為考量的。中印關系的現狀並不符合全球經濟從歐洲轉移到亞洲的現實。確信的是,經濟平衡的轉變將伴隨著軍事平衡的改變,這將對世界地緣政治帶來影響。
很自然的,這種改變會受到現有大國的各種抵制。如果印度和中國彌合關系,兩國將有可能面對挑戰和保持世界和平。這對印度和中國的進步也是必要的。
展望未來
如果印度和中國都能看到兩國友好關系的互惠互利,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處理遺留的邊界爭端。在公眾的認知上,有必要讓1962年中印戰爭記憶“退去”。兩國可以通過對中印戰爭表達“遺憾”來解決。1962年中印戰爭是由於誤解、錯覺和冒險政策而引起的。
兩國公開聲明將過去的隔閡忘卻,可以為解決邊界爭端搭建一個平臺。中印邊界爭端應該結合喜馬拉雅山地區的形勢、以及兩國與該地區其他國傢的關系來看待。隻有兩國重視彼此的安全關註和避免通過代理人來反對另一國,邊界和平才有可能。如果沒有做到以上兩點,兩國都不會有結束邊界爭端的意願。
邊界本身有三個部分:在“阿魯納恰爾邦”交界的地方,中國人聲稱對一直延伸到雅魯藏佈江的地區擁有主權,但中國人並沒有占領這塊地方。在緬甸與中國交界的地區,“麥克馬洪線”已經被中國接受。
中部地區包括與錫金、北方邦和喜馬偕爾邦交界地區。在這個地區沒有大的邊界爭端。中國人也沒有對該地區聲稱擁有主權。隻是對錫金的地位有爭議。
在阿克賽欽地區,中國人占領瞭印度聲稱擁有主權的大塊地區。然而,由於中國人控制的地區有連接xj和xz的戰略公路,中國人對該地區的現狀感到滿足。在阿克賽欽地區的爭端中,印度方面可能會面臨法律障礙。在未來的100年裡,這個問題可能被“凍結”。實際控制線將會被共同劃為邊界,並被雙方接受。
中部地區和“阿魯納恰爾”的邊界可能被分開處理,並由雙方共同接受為國際邊界。為瞭避免不必要的對抗,中印兩國應該同意在該地區非軍事化,允許彼此國傢的人有限進入,特別是放牧者。
基本原則是,其他地區的邊界確定應該不能和阿克賽欽的爭端聯系起來。1962年中印戰爭的謝幕和兩國邊界的劃定,將為印度和中國的友好關系奠定基礎,也是“亞洲世紀”的和平保證。XLW
1979年,由於越南不斷對我國邊境進行騷擾,中國不得不發動瞭一場對越自衛反擊戰。在這場戰爭前,面對世界各國的輿論焦點,鄧小平說瞭一句霸氣側漏的話,效果堪比十個核彈。
這隻是一場局部戰爭,時間也不長,但卻引來瞭全世界的註意。當時世界上的一些大國對此非常關註,尤其是蘇聯。蘇聯的表現讓越南真的很失望。在1978年時越南就加入瞭由蘇聯主導的經互會,也簽訂瞭蘇越軍事同盟,這讓蘇聯給瞭越南非常大的軍事援助。越南這才信心大增,喊出瞭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口號,意思是美蘇老大老二,他排第三。緊接著,越南入侵柬埔寨,著手實現他的大印支夢想。這就是傳說中的霸權擴張主義瞭。
越南敢這麼幹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形勢誤判,認為中國正在進行社會改革,未必有精力管東南亞的事情。二來當然是有蘇聯在撐腰。這兩個都落空瞭。第一個,當然是嚴重誤判。中國在1978年底,召開瞭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瞭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領導層,社會很快恢復秩序,進入一個穩定的狀態。第二個,他的蘇聯老大哥非常不給力。完全沒有盡到軍事同盟的義務。
是蘇聯沒有實力嗎?當然不是,蘇聯是有這個實力,甚至也是做瞭準備的。蘇聯首先派瞭軍事顧問團,號稱“活百科全書”的蘇軍大將奧巴圖羅夫進入越南,幫助指揮。此外,蘇聯的斯維爾德羅夫級巡洋艦和克裡瓦克級驅逐艦以及11艘配合艦趴在越南海岸線上,蘇聯甚至開通瞭蘇聯-印度-越南的空中線路。更不用提蘇聯在北方集結瞭百萬重兵。他們是有可能也是有能力武力幹涉的。
第一點,鄧小平在開戰之前做瞭充分的準備,不但是軍事上的,還有外交上的。最重要的就是訪美。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跟卡特總統進行會談。鄧小平說瞭一句話:越南小朋友不聽話,要打屁股瞭。中共老一輩領導人的語言十分藝術,舉重若輕,而且裡面含有很深的意思,越琢磨越有意思。這一句話不但傳達瞭中國將要用兵的意圖,還表示瞭我們用兵的尺度:打屁股。打屁股就是懲戒的意思,這為後來的中越自衛反擊定瞭基調。此後,美國也派海軍進入南海,據說卡特還打瞭熱線電話給蘇聯,警告對方不要采取任何使局勢惡化的舉動。
要阻止戰爭,靠他人是不行的,打鐵要靠自身硬。中國是一個擁有核武器,數百萬大軍的大國,這完全足夠震懾蘇聯不要輕舉妄動。更何況鄧小平完全掌控瞭整個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節奏,讓蘇聯無從發力。當時,蘇聯在蒙古集結重兵,並搞瞭大規模的軍事演習。甚至還搞瞭一次大規模的空投演習。意思很明顯,從蒙古到北京隻需要半小時就能完成空投。而且蘇聯還驅逐瞭一部分的中方駐莫斯科外交人員,不讓他們坐飛機,而是坐火車回北京。這些外交人員回國途中,就不斷看到蘇聯的坦克往中蘇邊境集結。
看上去,大戰一觸即發,但中國沒給蘇聯任何機會。首先中國就宣佈,對越作戰是一場懲罰性質的作戰,中國軍隊不會長期進駐越南。在1979年2月23日,鄧小平會見歐共體輪值主席傑金斯和日本京都新聞社社長,說瞭一句話:戰爭下周就會結束。這一天,中越自衛反擊戰已經開始6天。這6天,中國軍隊取得瞭一些戰果,但犧牲也很大,而且還沒有拿下諒山。
中國的作戰目標是拿下諒山。因為諒山是越南北邊重鎮,河內屏障。自古有得諒山越王降的說法。拿下諒山,就代表著我們有能力繼續拿下河內。後來,拿下諒山的許世友將軍就特別想把自己的坦克部隊推進到河內。鄧小平表態時,諒山其實並沒有拿下。如果後面拿不下,這無疑會使中國和中國軍隊的威信受到影響。但鄧小平相信中國軍隊的能力,一定能夠拿下。果然,一周後,中國就拿下瞭諒山。XLW
吳忠到廣州軍區就職之前,“揭批查”運動已經進入清查與林彪、“四人幫”兩個反革命集團有牽連的人和事的階段,曾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的吳忠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現也被列入瞭清查對象。1979年1月20日,中央軍委下達命令:經黨中央批準,免去吳忠廣州軍區副司令員職務。臨戰易將,乃兵傢之大忌,廣州軍區和許世友司令員扣下瞭吳忠的免職命令。
1977年9月,吳忠被任命為廣州軍區副司令員。他上任後不久,邊境地區形勢日趨緊張。作為分管作戰事務的副司令,根據軍區黨委的決定,吳忠於1978年夏天前往廣西,視察邊境地區的戰備工作。
1978年12月9日,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從北京受領任務返回廣州,並於11日主持召開軍區作戰會議,正式傳達中央軍委的作戰預令。吳忠在會上主動請纓,到一線指揮作戰。
作戰會議結束,許世友將軍區的領導留下來,研究作戰指揮分工,決定:由許世友和軍區政委向仲華率軍區機關部分同志在廣西南寧設立軍區前進指揮部。軍區的幾位副司令員到一線主要作戰方向上,開設軍區前進指揮所,協調指揮各個方向的作戰行動。
吳忠的請求得到瞭批準,軍區黨委決定派他到龍州方向,統一指揮廣州軍區南集團部隊,準備擔負向高平實施主要戰役突擊的任務。
12月底,吳忠到達廣西龍州,指導南集團部隊進入緊張的臨戰訓練和準備。
作為人民解放軍第一個機械化師的師長,他是全軍為數不多的精通諸兵種協同作戰指揮且具有實踐經驗的將領。因此,指導部隊進行諸兵種合成作戰訓練,檢查炮兵、坦克裝甲兵、舟橋兵等技術兵種的戰備狀況,他是熟門熟路,得心應手。
廣西方向自衛還擊作戰預定區域,東起廣西東興縣,西至那坡縣,南至越南北部的高平、諒山一線,東西長637公裡,南北寬50多公裡,面積3萬多平方公裡。
自衛還擊作戰的第一階段預定作戰區域,是與中國接壤的越南高平省。
根據地形和越軍的部署情況,廣州軍區前指決定:參加高平地區反擊作戰的部隊分作南、北兩個作戰集團。戰役的基本設想是:在擊退入侵廣西邊境的越軍之後,以少數部隊在朔江和茶靈方向佯攻,牽制越軍主力,集中南、北兩個集團的主力,避開越軍主要防禦方向,從高平東南和西北越軍兵力薄弱之處,突破越軍陣地,南北對進,鉗擊高平,多路打擊高平地區的越軍。同時以部分兵力分別反擊同登等地的越軍,配合高平方向的反擊作戰。
吳忠受領任務後,根據軍區前指的戰役決心,對南集團的作戰方案進行瞭反復思考。他親自帶領各級指揮員到邊境線上勘察,並指示部隊和有關部門廣泛收集情報,先後6次主持召開作戰會議,對可供選擇的幾個主要突擊方向的敵情、道路、地形反復進行分析比較,最後確定:把主要突擊方向選在佈局關方向,集中200多輛坦克、裝甲輸送車、自行火炮及坦克牽引車,搭載步兵部隊,組成強大的裝甲突擊集團,首先在佈局關實現突破,然後在東溪撕開突破口,隨即沿4號公路北上,直搗高平。
吳忠把作戰方案設想呈報軍區前指後,許世友很快予以批準。他給吳忠下達命令:“作戰計劃和兵力部署,同意你的建議。具體打法由你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我的要求隻有一條:戰役發起之後3個小時,你必須把坦克給我開進東溪這是死命令,決不動搖”
吳忠斬釘截鐵地回答:“請許司令員放心,3個小時之內,我保證把坦克開進東溪城,隻能提前,不能推後。”
部隊的臨戰準備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之中,吳忠每天忙個不停,時而下部隊,時而在機關,聽取匯報,參加演習,制定作戰計劃。他很清楚,這將是自己戎馬生涯的最後一戰。
然而,就在這時,一道命令使吳忠陷入瞭前所未有的困惑,面臨著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抉擇。
吳忠到廣州軍區就職之前,“揭批查”運動已經進入清查與林彪、“四人幫”兩個反革命集團有牽連的人和事的階段,曾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的吳忠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現也被列入瞭清查對象。他離開北京之後,北京軍區成立瞭專案組,在經過嚴格的審查後,向軍委和中央呈報瞭初步結論。
1979年1月20日,中央軍委下達命令:經黨中央批準,免去吳忠廣州軍區副司令員職務。
此時,南集團部隊的作戰準備正進入最後的階段。臨戰易將,乃兵傢之大忌,況且吳忠的確是一員智勇雙全的指揮員。也許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廣州軍區和許世友司令員扣下瞭吳忠的免職命令。
可是,盡管如此,吳忠被免職的消息還是很快傳到瞭前線,吳忠驟然變成瞭一個非常尷尬的人物。他已經被免去瞭正式職務,卻還要繼續擔負作戰指揮任務。他已經是一個被剝奪指揮權的將軍,卻要行使統帥南集團的職權。他已經不是廣州軍區副司令,卻仍然是前敵的總指揮。
吳忠本人是2月4日得知自己被免職的消息的。這時距自衛反擊戰發起隻有13天的時間。他陷於瞭極大的痛苦之中。他面臨著兩種選擇:
一是就此離開前線,返回廣州,為自己進行申辯,爭取早日搞清問題,解脫自己。
二是繼續留在前線,繼續指揮作戰,等戰爭結束後再談個人問題。但這樣做,他確有許多為難之處,不僅在職務上不是名正言順,而且從個人角度講,既然對他的審查已經開始,如果他不及時申辯,時間越是拖後,他可能會越是被動。
那些天,吳忠白天照常下部隊檢查戰備,照常主持研究作戰方案。隻有夜深人靜時,他獨處一室,方一枝又一枝地抽著香煙,面壁苦思。他最終還是選擇瞭留在前線,繼續參戰,繼續指揮部隊作戰。
1979年2月17日凌晨,隆隆炮聲打破群山的寧靜,道道火光劃破黎明的天際,自衛還擊作戰在上千公裡的戰線上拉開帷幕。
炮火準備之後,吳忠一聲令下,南集團部隊兵分數路,全線發起進攻。
吳忠把南集團的指揮所移到瞭佈局關前的一個高地上,距突破口隻有幾百米的距離。戰役完全達到瞭出敵不意的效果。坦克縱隊突破越軍前沿陣地後,沿著鄉間土路疾速前進。沿途擊潰越軍分隊多次狙擊,闖過幾十處急轉彎路段和數座狹窄的橋梁,強行翻越靠松山,如飛將軍從天而降,於17日上午9時40分進入東溪。
越南人萬沒想到會從屁股後面殺出一支裝甲部隊,當坦克帶著硝煙駛入東溪的街道時,越南守軍還以為是己方的坦克,連連向坦克招手致意,直到看清瞭坦克上的五星,才知道是中國軍隊來到瞭東溪,頓做鳥獸散。一輛由七溪開來的公共汽車,稀裡糊塗地開到瞭坦克旁邊,車上的一批越軍官兵剛下車,還沒搞清是怎麼回事,就當瞭俘虜。
這時距戰役發起隻有2小時45分鐘。吳忠兌現瞭戰前的諾言,他的坦克縱隊成為一支鐵甲奇兵,在復雜的山嶽叢林地形上攻擊前進33公裡,比許世友所要求的3個小時提前15分鐘攻占瞭東溪,打通瞭佈局通往東溪的道路。
吳忠精心確定的突破方案獲得完全成功,裝甲集團的突破完全達到瞭預期效果。
第一梯隊完成突破後,吳忠立即命令第二梯隊投入戰鬥,向越軍縱深不停頓地發起進攻。第二梯隊部隊以坦克為先導,步兵乘坐汽車跟進,如一道鋼鐵洪流,向越軍縱深滾滾而去。
越軍指揮機構此時如夢方醒,終於斷定中國軍隊的主攻方面在佈局方向,但是其主力已經在茶靈、朔江和復和方向投入戰鬥,在中國部隊的強大攻勢面前,疲於應付,根本無法也根本來不及調整部署。為瞭阻擋中國裝甲突擊集團的進攻,17日下午,越軍在班翁地區炸開一個山區水庫,傾瀉而下的洪水很快淹沒瞭裝甲突擊集團的必經之路,形成瞭一個長800多米、寬400餘米、水深1米左右的水障區。
此時,南集團第二梯隊隻有100多輛坦克和履帶車輛搶在水障區形成之前,強行通過。搭載步兵的汽車和炮兵、特種車輛均被堵在水障區的後面。
越軍的這一招完全出乎吳忠的意料。他看著山下擁擠的車輛和車上的步兵,掏出一根香煙,點燃後猛吸幾口,然後把半截香煙往地上一摔,吼道:“命令已經過河的坦克部隊,不許停留,不許等候後續部隊,一刻不停地向東溪開進,迅速與一梯隊匯合,然後沿4號公路向高平猛插”隨後,指揮步兵部隊下車,徒涉通過水障區,向東溪疾速推進。
第二梯隊投入戰鬥後,吳忠下令指揮所前移,向東溪開進。隨行的郭世榮考慮到吳忠的安全,決定調一輛裝甲車給吳忠乘坐,另外調兩輛坦克一前一後擔任護衛任務。
吳忠聞言,眉頭一皺,說:“老郭,你是打過仗的人,怎麼現在也糊塗起來瞭。搞那些隻能在戰士面前耍威風,卻中看不中用的玩藝幹什麼。”他讓隨行的警衛人員給他拿來早已準備的自動步槍,把鋼盔往頭上一戴,說:“我們就這樣進去。遇到敵人就打,沒有敵人就走,這樣最安全”
就這樣,吳忠肩挎步槍,安步當車,從佈局走到東溪,又從東溪走到高平,再從高平走回瞭國內。自衛還擊作戰進行瞭一個月,年過六旬的吳忠沒有坐一步車,硬是步行走完瞭越北山區的崎嶇山路。
我南集團部隊到達高平城下時,北集團部隊尚在邊境淺近縱深與越軍部隊激戰。
20日晚,軍區前指發佈命令:南集團和北集團部隊會合後,由北集團指揮員統一指揮攻城戰鬥。命令下達時,吳忠正準備率指揮所由東溪向高平開進,指揮攻城戰鬥。看完電報,他愣住瞭。
電報中隻規定瞭高平總攻的指揮員,沒有規定吳忠協助指揮,甚至連吳忠的名字也一字未提。吳忠從13歲參加紅軍,經歷的大小戰鬥不計其數,對作戰命令的內容和含義早已爛熟於胸。他後來說:“這道命令,實際上解除瞭我對已經到達高平城下的南集團部隊的指揮權。”
吳忠再次陷入困惑和痛苦。他不是一個看重名利的人,可在戰爭中,一個指揮員如果失去瞭指揮權,那麼也就失去瞭統帥部隊作戰的資格。吳忠不是一個普通的士兵,而是南集團的前敵總指揮。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已經無法繼續指揮部隊,更無法完成他所設想的高平戰役計劃,甚至他已經沒有必要繼續留在南集團部隊瞭。
怎麼辦是原路返回,還是原地不動,還是繼續前進吳忠整夜未眠,抽光瞭整整一包“中華”煙。當晨曦初露的時候,他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重重寫下瞭一行字:“當然應以黨性參戰”
他走出屋子,下達命令:“向高平前進”大步踏上瞭通往高平的道路。
21日中午,吳忠率領指揮所到達瞭高平城下的果岡,在聽取情況匯報後,急電軍區前指,建議不待北集團到達,迅速對高平城發起攻擊。軍區前指很快回電:同意吳忠的建議。
於是,南集團部隊於21日15時30分對高平城發動攻擊。各路攻擊部隊奮勇前進,攻占山頭,強渡河流,至21日傍晚,南集團控制瞭高平城南側和東側的幾乎所有要點,高平城完全處於部隊的火力控制之下。
經過偵察、反復研究,吳忠認定:高平城區已經沒有越軍重兵駐紮,越軍三四六師師部和高平省的黨政機關人員似已撤離。高平總攻不能再拖延下去瞭,必須立即發起總攻於是,吳忠急電軍區前指:建議立即對高平城區發動總攻。
許世友回電指示:不待北集團到達,部隊於24日下午對高平發動總攻。任命吳忠為高平攻城的總指揮,統一指揮高平附近地區的所有部隊。
24日下午17時25分,吳忠一聲令下,南集團的炮兵部隊一齊開火,實施火力準備。高平城內濃煙四起,人員、車輛亂作一團。吳忠立即命令坦克和步兵部隊出擊,總攻高平。攻擊部隊兵分5路,似5把利刃直插高平城區。經過7個小時的激戰,全殲守敵,占領瞭高平全城。高平戰役勝利結束。
中央軍委於25日發佈嘉獎令,祝賀高平戰役勝利,對參加高平地區作戰的部隊予以表彰。
1979年3月5日,中國政府宣佈:“自1979年3月5日開始,中國邊防部隊開始全部撤回中國境內。”
3月16日,南集團部隊全部安全撤回中國境內。吳忠率指揮所由高平,經復和從水口關凱旋回國。在蒙蒙細雨中,他佇立關前,直到最後一名戰士跨過瞭國境線,方登車回到國內。在一個月的作戰中,吳忠指揮南集團部隊轉戰越北山區,連克數城,殲滅越軍近萬人,勝利完成瞭上級賦予的任務。
回國後,吳忠以豁達、坦然的心境,從容應對長達8年的審查,最終獲得瞭組織的理解和信任。
1987年6月18日,經中央軍委批準,北京軍區黨委對吳忠做出最後結論:“經審查,吳忠同志1971年3月至1977年9月,在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北京市委書記分管政法期間,沒有參與林彪、四人幫篡黨奪權的陰謀活動……吳忠同志在天安門事件中的錯誤,是執行問題。鑒於當時的歷史條件,經中央軍委批準,予以結論。”XLW
中越美蘇四國的越戰檔案披露,當年中越秘密商定,若美地面部隊越過十七度線,中國將出動陸軍迎戰。美國獲知後不敢將戰事升級。越南腳踏中蘇兩船取利,埋下中越反目禍根。
從六十年代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中期的越南戰爭,主戰場在越南本土,卻將老撾、柬埔寨等印度支那國傢都卷瞭進去,而中、美、蘇這三個大國也都在這場戰爭中恩怨交纏,敵我友互相分化組合。
更有甚者,中越原是「同志加兄弟」的盟友,後來也一度變為兵戎相見的仇人。越戰使越南南北方軍民喪生約二百萬人,上百萬人投奔怒海,流亡他鄉;美國軍隊死亡五萬八千人、受傷三十馀萬人。
越戰結束後,有關秘密檔桉相繼揭開,世人對這一歷史悲劇漸漸有瞭新認識。六十年代中期,美國政府派遣大軍赴越南參戰,以為不這樣做,就不能擋住「赤潮」,整個中南半島,甚至整個亞洲,都會成為共產黨的天下。
然而,當時的美國總統沒想到,這場戰爭以南北越統一告終後,亞洲不但沒有「全面赤化」,反而出現瞭北京出動數十萬軍隊教訓越南的戲劇性變化。中越這一仗標志著冷戰思維破產,新世紀國際政治告別瞭兩大陣營平分秋色的局面。
中越兩個亞洲共產大國為甚麼會從「同志加兄弟」變成兄弟反目、兵戎相見呢?這場戰爭到底誰是真正的勝利者?近年陸續解密的東西方有關檔桉,提供瞭解讀的關鍵。
這些逐漸披露的資料有許多是從蘇聯解密檔桉中輾轉取得的,其中數據不少屬越南國防部和中國有關部門的高級機密資料,它們掩藏在鐵幕之後、塵封已久。
原來,當年越南政府周旋於中蘇爭拗之間,一方面,不滿中方阻礙其與蘇聯交往,但也不願得罪中國,失去中國方面的軍援;
另一方面,又日益親近蘇聯,每與中共領導人會談,會後常將有關情況通報蘇聯。另有一些絕密資料,來自美國的解密檔桉。至於美方如何得到這些情報,至今仍是個謎。內中是否諜影幢幢不得而知。
不少資料是首次公之於眾的。例如資料披露,一九六四年十月,中國總理周恩來率外長陳毅元帥、副總參謀長楊成武上將等人赴河內,與越南主席胡志明、總理范文同、越共總書記黎筍及老撾人民革命黨總書記凱山、愛國戰線主席蘇發努馮等舉行秘密會議。
當時三方商定,如美軍隻是介入南越地面戰鬥,派機轟炸北越,中國也隻派出防空部隊赴越;一旦美軍越過北緯十七度線,中國將派出地面部隊赴越參戰。
一九六五年四月,越方正式要求中方派遣支援部隊。一九六五年六月九日,第一批中國志願部隊開入越南。從此起至七零年七月,與越軍並肩作戰,浴血戰場。
其後,這一機密,由中方通過英國間接轉給美國,目的是通知美國:這是底線,不能打破。
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者曲愛國認為,中國的介入使美國政府謹慎地決定,不讓地面部隊越過北緯十七度線,避免瞭中美兩國軍隊在地面正面沖突,否則,這場戰爭可能成為另一場朝鮮戰爭。
來自中國大陸的資料則首次披露瞭中國援越部隊傷亡情況:一千一百人陣亡,四千二百馀人負傷。
同時還詳細披露瞭中國軍隊的戰績:中國防空部隊在越南對空作戰共二千一百五十三次,擊落敵機一千七百零七架,擊傷一千六百零八架;鐵道部隊則在越南新建鐵路一百一十七公裡,改建鐵路三百六十三公裡;同時入越的還有通信工程大隊、後勤部隊、築路部隊、掃雷工作隊、民兵等。
中國給越南的物資援助,總額達二百億美元。六十年代開始的這場越戰,其實可以追溯到更早期的印度支那抗法戰爭;中越的結盟起於中國支持越共抗擊法軍、取得奠邊府戰役的勝利。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者曲愛國披露,抗法戰爭期間,中國是唯一向越共提供軍事援助的國傢,越共軍隊的全部武器彈藥和裝備都由中國按照預算和戰役的需要直接提供;
他公佈的大量數據表明,越南抗法期間,中國向越南提供各種槍支共十一萬六千馀支,各種大炮四千六百三十門和大批通訊、工兵器材及糧食、被服、醫藥等軍需物資。
中方先後派出防空、工程、鐵道、後勤保障等支援部隊共二十三支隊,九十五個團另八十三個營,總計三十二萬馀人,最多的一年達十七萬人。中共和越共這一對「同志加兄弟」,為何會反目成仇?從戰爭年代的檔桉中其實已有跡可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李丹慧研究有關檔桉後發現,中越兩國關系大起大落,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國際冷戰格局下,中、美、蘇三國關系變化的制約和影響;中蘇關系及中美關系的變化對中越關系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她指出,中國在政治上、軍事上支援越南,就要求越南不要站到蘇聯方面去,甚至要有所行動;後來中國為瞭抗衡蘇聯而改善中美關系,又要求越南有所配合,不免予人改變瞭初衷又要強人所難之嫌。
其實,就是在越戰期間,民族主義感情也高於戰友關系。當年越南政府派瞭不少人到上海的鋼鐵廠和紡織廠學技術,上海官方十分厚待他們,把淮海中路重慶南路一帶的優質民居騰出來讓他們住。他們也一直對上海人民懷有好感。
可是,中美關系開始解凍卻大大地傷害瞭他們的自尊心。令上海吃驚的是,北越人策劃在尼克松訪問上海的時候,在沿街的窗口打出抗議的橫幅。此事被中國方面及時發覺,預先做足瞭防備措施。
在尼克松到訪上海期間,北越人受到所在單位和部門的「熱情款待」,又是帶他們到景點去參觀和遊玩,又是領他們去高級飯店美餐,哄得開開心心,總算避過風頭。雙方都嘴上不說,但心知肚明。這可能是中越民間感情上最早的芥蒂。
另二位中國學者楊奎松、沉志華論及上述變化時表示,中國的立場是從主張武力解放印度支那到力主實現東南亞和平;從主張和平共處到主張冷戰共處;從反對越美和談轉向聯美抑蘇,一直發展到勸告越南適時結束戰爭,造成瞭後冷戰時期另一種溷沌而共生的局面。
李丹慧還指出,四個三角角力的結局是:中美蘇三方誰都不是贏傢,隻有力量最弱的越南獲得實際利益,實現瞭民族統一,並利用大國間的矛盾,藉助蘇聯實力提高瞭自身地區性大國的地位,從而走上瞭聯蘇抗華,推行地區霸權主義的道路。
在中越兩黨這一對歡喜冤傢的恩仇記中,兩國領導人的個人意見有時左右瞭局勢,深化瞭矛盾,加上兩國之間歷史上從屬關系遺留下的成見,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形成的利害關系,更使積怨日深,以致連蜜月時期的頻繁交往及好話說盡的外交辭令也無法消融這些嫌隙,最後使關系迅速裂變。
共產主義國傢間的矛盾,往往可由兩國領導人的言辭交鋒中尋出。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冷戰國際史項目提供瞭一批非常重要的文件,其中就有根據俄國解密檔桉文件英譯的中越、中老及中柬領導人七十七次談話的珍貴記錄文本。
中國學者據此向越南學界覆核其中一些資料,加上註釋,除選出一部分譯成中文首次披露外,其他部分則引入各自相關論文中。
這些談話記錄瞭一些事件的蛛絲馬跡並再現瞭領袖的獨特風格和魅力。譬如毛澤東經常談笑風生,以幽默口吻議論天下大事,其個人意志乃兩黨兩國關系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他主導瞭這種變化的趨勢,也因此影響瞭東西方冷戰的格局;
鄧小平則坦率直言,對越南方面的誤解敢於不留情面地指出,從他的談話中正可領悟,七十年代末鄧決定教訓越南原來早有伏線;而周恩來的耐心細致,堅決貫徹毛澤東的主意,似也可略窺一斑。
越南方面除黎筍外,參與最多會談的就是越南的總理范文同。這些談話記錄將為研究兩國、兩黨的微妙關系提供新的歷史證言。
在美國為首的西方,有些學者正對發生在印度支那半島的這場戰爭,進行反省和總結,而今年(2005年)一月十日至十二日,以亞洲地區學者為主、議題是《關於中國、東南亞與印度支那戰爭的新證據》的國際學術討論會,也在香港大學舉行。
會議由港大歷史系、亞洲研究中心、美國研究中心和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冷戰國際史項目聯合組織,出席會議的有來自中國、越南、美國、俄國、挪威的二十六名學者。
參與這次會議的中國學者大都是中青年研究傢,分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中共黨史研究室等智庫。
他們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作瞭深入探討,並根據美國、蘇聯解密檔桉、越南有關文獻和中國有關資料、檔桉,披露瞭大量鮮為人知的秘辛,同時闡述瞭許多新銳的論點。
例如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的李向前在《越戰與一九**年中國經濟政治的變動》中,提出瞭新論點,指出中國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也對越戰起著無形的催化作用。
為越戰對中國經濟政治產生的影響作出恰當的定位,從中也可看出當年自感內外受敵的毛澤東,將大政由經濟建設扭轉為準備打仗的軌道,反映瞭他發動文化大革命的一個思路。
上述最新研究成果已匯集於即將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推出的《中國與印度支那戰爭》書中。這是中國學者第一部越戰研究的力作,作者們能以較開放的研究視角從事研究。
一改過去的八股思辯模式,將中越關系放在冷戰時期的大框架中,依據各種解密檔桉和新的史料綜合分析,盡量站在一個公允的立場去闡發論見。
此書解讀瞭越戰時中、美、越、蘇之間錯綜復雜的較量,全方位解構瞭冷戰中波譎雲詭、合縱連橫的外交角力和慘烈戰鬥的源起與禍害。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譬如:關於越南對華政策心理背景的研究,對老撾、柬埔寨在這戰爭中的作用與地位的探討等等。XLW
1979年,中國和越南之間爆發瞭邊境戰爭,也就是中方所稱的對越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的起因究竟是什麼,戰爭進程及勝負如何,戰爭對交戰國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政治和軍事造成瞭怎樣的影響?香港軍事專傢楊達對德國之聲記者談瞭一些鮮為人知的情況。
1979年的世界還是個冷戰的世界,當時的蘇聯和美國兩大超級大國對立,形成東西方陣營。中國自命為第三世界弱小國傢的代言人,但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力還遠不足以與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匹敵。相反,由於中蘇交惡,蘇聯又拼命拉攏中南半島小國越南,從戰略上對中國形成瞭一種合圍的態勢。
70年代的乒乓外交為中美恢復正常邦交拉開瞭序幕。中美相互靠攏無疑令蘇聯和越南感到擔憂和恐懼。越戰結束後,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開始在中南半島擴張勢力,推翻柬普寨波爾佈特領導的紅色高棉政權,試圖建立印度支那聯邦。這當然為中國所不能容忍,並且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北京政府當時是支持紅色高棉政權的。中國領導人認為,是到瞭該制止蘇聯的“亞洲古巴”、教訓教訓這個越南“小霸王”的時候瞭。
據頗具影響的澳大利亞“時代報”在當時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大批華僑被迫逃離越南。該報在對為數眾多的難民進行采訪後得出結論,河內要對爭端負主要責任。越南北部的難民潮早在1977年就開始瞭,1978年達到高潮。在排華浪潮中,華裔政府官員被解職、獨立開業的商人被迫停業,華人學校被關閉。在所謂的戰略要地,華人要接受“忠誠測試”,直至被驅逐。而在南部,大約3萬傢華人商店被迫關閉。在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華人被迫繳納多達數百萬美元的出境稅,並被趕上破舊的漁船駛向怒海。
此外,越軍在中越邊境不斷騷擾。因此,中國在闡述戰爭理由時將這場戰爭定義為“自衛反擊戰”。但是,看一看當時出版的“新德意志報”就會瞭解到當時的國際輿論對這場戰爭的反應: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指責中國入侵越南,為數眾多的西方國傢也持同樣觀點,亞洲國傢如印度、日本和蒙古等也要求中國從越南撤軍,蘇聯則更不用說。當然,中國在打這場戰爭時對蘇聯並非全無顧忌,但軍事問題專傢楊達認為,中國之所以敢對越南動手,而不怕中蘇邊境出現戰事,部分原因是由於蘇聯把註意力轉向阿富汗問題。
1979年2月17日,中國解放軍動用20萬人的兵力,在772英裡長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瞭進攻。在兩個星期的戰鬥中,雖然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但向越南一方推進約40公裡。2月20日,西線大軍攻克老街,經朗多、封上,3月4日攻克沙巴,東線大軍同日攻克諒山,越北各重鎮為解放軍控制。而諒山以南皆為平原地帶,適合中國裝甲部隊作戰,越軍再也無險可守。但中國軍隊沒有將初期戰果保持下去,與其說是出於限制沖突擴大的政治考慮,不如說是裝備不足所致。
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越南越來越瘋狂的排華活動,以及雙方的領土爭端。香港浸會大學歐洲文獻中心主任、軍事問題專傢楊達回憶起當時的情況:
“1975年越南統一後開始排華,這是中國擔心的一個問題。剛開始時越南在剛剛統一的南方將比較富有的華人排走,後來連北方的華僑也被排走,中越關系開始惡化。此外,在南中國海上中越之間也有領土糾紛,涉及到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這也是中越敵對的原因。”
楊達對兩軍裝備情況進行瞭對比:“那時候解放軍剛剛從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中走出來,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不強,在攻打諒山、老街等其它邊境城市的時候付出的代價很大。比如說解放軍的坦克很容易就被越軍打垮瞭,坦克質量很差,有的炮彈不會爆炸,有的炮兵部隊在戰爭頭一天所發的炮彈的數量比過去20年所發的都要多。而越軍方面1975年越戰剛剛結束,作戰經驗豐富,手中握著繳獲美軍的裝備、蘇聯援助的大量軍火、以及過去中國的支援。所以如果在打下諒山之後進一步行動,對解放軍是很不利的。”
從武器裝備上來說,越軍士兵當時普遍裝備AK沖鋒槍,而中國士兵還在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空軍方面,蘇聯援助的米格21和米格23殲擊機已是越軍制式裝備,而同時期中國還在使用殲6,即米格19。
楊達也談到瞭中國軍隊暴露的問題:"技術上來說,1979年時中國軍隊作戰的方法還跟50年代差不多。中方沒有出動空軍,因為那時候的飛機,特別是殲擊機沒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白天可以作戰,其它時候作戰能力不強。現代化的戰爭是不可能這樣的,所以解放軍不可能在越南有什麼做為。
對中國人來說,1979年中越戰爭其慘烈程度直逼朝鮮戰爭。昆明軍區在對對越自衛反擊戰進行總結時提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軍犧牲6900餘人,傷14800餘人。2月17、18日兩天,傷亡達4000人,後勤部門措手不及,無力全部救治,傷員死亡很多。”許多中國人至今都還記得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描述的浴血場景,電影所宣傳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背後是無數士兵生命的代價。時至今日,昔日媒體稱頌的影響已無人再提起。1984年的老山戰役中,中國軍隊犧牲939人,支前民工64人,山頭被炮火削平幾公尺,地表陣地一片焦土。
西方媒體在關於中越戰爭的報道中指出,中國解放軍仍然依賴隊形密集的步兵,用“人海戰術”沖擊敵人的陣地,這種戰術在越南付出瞭巨大代價。中國軍隊曾嘗試發動聯合兵種進攻,但均未成功。高級參謀人員年齡老化,不願放棄傳統的防禦戰,雖然個人驍勇善戰,但對進行一場現代戰爭毫無準備。中國軍隊從未真正建立起進攻的理論,雖然能夠實現有限的目標,但在重武器裝備和用兵理論方面同越南人相比大為遜色。
舉個簡單、但卻令人無言以對的例子:中國軍隊的軍服沒有軍銜識別符號,指揮官都是從本單位挑選出來的,士兵籍此來辨認自己的指揮官。作戰中指揮官陣亡後,作戰單位也隨之解體,士兵不承認新來的陌生人是他們的長官,由此產生的混亂狀態也是中國軍隊遭受傷亡的原因之一。
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裡,中越邊境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沖突不斷,沒有哪一方成為戰爭真正的贏傢。但是在這段時間裡,中國各大軍區輪流派兵參戰,中越邊境成瞭練兵場。
楊達在談到戰爭對中國軍隊的影響時說:"戰爭對中國軍隊最重要的影響是,強調瞭軍事現代化的重要。戰爭給解放軍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軍隊要正規化,不能像過去打遊擊那樣,過去的經驗一定要放棄。”
歷史進入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越南自1986年起也開始他們的改革開放。到80年代後期,中越雙方認識到,軍事對抗沒有意義。楊達介紹說,1990年前後中越邊境還有放冷槍的,但此後就回到和平、幾乎沒有控制的開放的邊境。兩國國內政治經濟的改變使戰爭成瞭落後的代名詞。這場戰爭除瞭給交戰雙方造成損失外,對東南亞地區政治也產生很大影響。
楊達分析道:“這場戰爭對東南亞是很重要的。1978年越南推翻柬普寨波爾佈特政權後,東南亞成為兩個陣營,一個是反越陣營,一個是親越陣營。中國當時是支持反越陣營的,在中國的支持下,東盟一直支持波爾佈特政權的所謂合法地位,包括在聯合國的席位。所以從1979年一直差不多到90年代中期,紅色高棉雖然沒有控制領土,但仍占據聯合國席位,所以說東南亞也有它的冷戰。”
中越之戰也對亞太地緣政治產生影響。美國80年代與中國關系越來越好,在新疆建立監聽系統,中美軍事合作越來越多。而蘇聯則與越南越走越密,80年代蘇聯在金蘭灣擁有海軍和空軍基地。中越戰爭也反映瞭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XLW
中國軍隊當年在一片利好之下怎麼不打進越南首都?首先當年自衛反擊戰是有限的局部戰爭,雙方都沒有出動空軍和海軍。
而且時間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一個多月中國就打到瞭越南首都城下,中越戰爭十年主動權不在越南而是在中國,為什麼中國對越南首都河內毫無興趣呢?
中國之所以不打入越南首都 我推測有主要兩點:
第一 當時是局部沖突,雙方也的確在戰略上保持克制
中國官方也沒把該軍事行動稱之為戰爭,自衛反擊戰這個說法把該戰定義為軍事沖突。一旦打下越南首都,將會讓沖突變質,成為全面戰爭,越南境內的中國軍隊將會面臨越南傾國之力的全力反撲,中國沒有這個打算。
第二 中國的戰略目標不是打倒越南當局 而是為瞭拖垮蘇聯
七九年三月撤軍的時候,我軍撤退途中一路破壞,工廠~學校~鐵路~政府機關~反正除瞭民居和醫院,什麼都炸,連電線桿子也逐根爆破,廢銅爛鐵全部拉回中國。
不幸的是越南所有的重工業和絕大部分的經濟重點區域全部都在首都以北~~對越南本身就不強大的國力和戰爭潛力進行閹割,隨後更是挑起長達十年的邊境沖突,把南疆變成練兵場,各大軍區主力輪流大練兵,培養瞭一大批有實戰經驗的戰士和低中高層軍官。
而苦逼的越南當瞭陪練,最慘的是蘇聯。八十年代蘇聯已經是日薄西山,越南的一系列損失,全部承擔著為蘇聯。
八十年代有個國際笑話,這裡引用一下
越南:請繼續進行經濟軍事援助!
蘇聯:請勒緊褲帶
越南:請給褲帶!
要不是蘇聯倒瞭,繼續閹割越南已經沒瞭意義,,再練個十年也未嘗不可。那十年中國內地基本不受影響,雲南佬那十年基本就是工農兵集體停工停業停學當中國的陪練的。
八四年之前還因為有蘇聯的援助,在邊境沖突中能在中國沒出動坦克部隊的情況下和中國互有攻防。再怎麼說越南士兵還是能吃個飽飯和中國玩命的。
中國士兵損失最大的也是前四年,到瞭後面那幾年,越南人全國上下都快要斷炊瞭,之前中國的突擊兵摸舌頭的時候還順帶能帶回很多的牛肉罐頭香煙,到瞭後面幾年,基本連翻越南人的兜的興趣都欠奉。
我大伯當年是一個排長,蹲過半年的貓耳洞,也埋過不少越南人的俘虜。如果是行軍途中被抓獲的,都背著挎包,他們的背包翻開,裡面啥都有,木菠蘿葉子包著粗鹽巴,一雙到死也舍不得穿的膠鞋,小格裡裝的是各種說不上名字的野果,寬綽點的有幾根香蕉。
窮的直接就是幾截甘蔗。他們就是用這些玩意粘著鹽巴吃。又苦又咸又甜。苦味和咸味來自那要命的鹽巴,那是直接從曬鹽場運上來的粗鹽,因為這玩意,越南全國六成人都得瞭甲亢。一出汗就全身軟半死不活。
你們如果誰現在要去越南做生意,都不用帶多少錢,買個是十箱八箱的治甲亢的甲硫咪唑藥片,就能換好幾車皮的火龍果。關稅沒幾個錢。如果嫌關稅貴,咳咳,花個兩百元就能找幾個越南佬把你帶出國境,還順便幫你把貨扛出去。
越南那邊的稅看起來比中國的入關稅少N多,問題是閻王好搞小鬼難纏,各種莫名其妙的錢你花起來就真不少瞭,當然,從越南出關的稅你可以逃,中國那邊的稅你還是給的好。不然也太不仗義瞭。而且沒稅單人傢邊境的拉私活的卡車一般不給你拉,你的火龍果就隻好爛在友誼關瞭。
我去,跑題瞭
再說你嘴裡的大韓冥國的腦殘軍,有一個本事確實世界第一 逃跑的本事
槍聲一響,嘩啦一下就炸瞭馬蜂窩,就算是大半夜睡覺的時候,聽到槍響棒子兵都能快速反應,鞋子一穿大衣一裹,五秒鐘不到沖出營房,逃跑得還很有章法。
八個營門,八個方向拔腿狂奔,然後跑出一百米再散開,然後再跑遠點再散,林子裡河裡雪堆裡山溝裡,跟預先演練過一樣很快跑沒影瞭,而且絕不攜帶武器,也絕不還擊。倒是摸準瞭中國士兵的戰場紀律。
這分幾次散開的做法也是為瞭迷惑志願軍,我們的戰士看著他們就在跟前瞭也沒帶武器,自動將其劃歸為準俘虜,馬上要變成事實俘虜瞭,棒子再嘩啦一散。。。瞬間漫山遍野人頭一片……你說你要抓哪個?
最高成績是在方形山戰役,三個營的志願軍去摸一個營的棒子兵,槍一響,一分鐘不到就跑得滿地都是,加上身上沒武器,也沒還擊,中國士兵本能地不予開火,拳打腳踢地去抓俘虜,近千號志願軍跟過除夕夜鬧大年一樣折騰瞭一宿,營地倒是占領瞭,武器裝備也繳獲瞭。
俘虜卻和繳獲的武器裝備完全不成正比,才抓瞭五十多個……一個連都不到。這還是加上外圍部隊的俘虜人數才湊齊的半百。就為瞭這五十個俘虜,耽誤瞭一晚上,天亮的時候繳獲的東西來不及運走多少,讓飛機全給炸瞭……
至於戰鬥力,算瞭吧,聯合國軍死瞭一百多萬人,裡面九成都是棒子兵。對於南朝鮮棒子,落在志願軍手裡基本能活命,落在被朝鮮人手裡,連斷頭飯都省瞭,直接用刺刀處理掉。
志願軍開始還把棒子俘虜移交給北朝鮮,後來發現無論移交多少,人民軍的戰俘營都隻有兩個。彭老總才發現不對勁,最後俘虜全部由志願軍看管。不然這個一百多萬的死亡數字還得翻個倍。南北棒子確實死人死得太多太多瞭。XLW
[提要]一個阿克塞欽就極大的分散瞭印度的國力,而且讓中國在面對其它國傢的壓力的時候,完全不用擔心印度!另外,占領瞭阿克塞欽,巴基斯坦就永遠是我們的“鐵哥們”——無論巴基斯坦的政權怎樣更迭,必須要討好中國,因為從阿克塞欽下去無論是打巴基斯坦、克什米兒、印度都行!這證明瞭當年毛主席的眼光是何等睿智!
談及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很多人不理解作為戰勝方的中國為什麼放棄富饒的臧南而選擇貧瘠高海拔的阿克塞欽,怎麼贏瞭戰爭還要放棄土地?
其實,當時中國政府的抉擇在現在看來,也絕對是英明至極!你不得不佩服毛澤東主席那一代政治傢的戰略眼光。
綠色的是阿克塞欽(3萬平方公裡),黃色及下面部分(地圖上未標出)的是臧南(9萬平方公裡)
仔細看上面的地圖,你會發現一個讓你震驚的事實,這也是印度一直提防中國的根本原因!請各級學校抽化糞池看地圖,阿克塞欽下方最大的城市是哪裡?哦,你看到瞭是新德裡——在地圖上看,阿克塞欽離新德裡貌似很近啊......而事實的真相是:貌似很近?簡直是近在咫尺!阿克塞欽離新德裡僅僅300公裡!
300公裡什麼概念?300公裡就等於印度的首都在解放軍面前幾乎完全不設防的——這也是為什麼印度一直急於發展軍隊的原因,換做任何一個國傢面對這麼惡劣的環境,他能睡的安穩嗎?
很多人說臧南水草豐美,阿克塞欽貧瘠,當年為什麼要放棄臧南而選擇阿克塞欽?
很簡單,臧南與內地沒有公路,基本得不到什麼供給和保障;而阿克塞欽通往新疆,有公路連接,能夠源源不斷的提供物資支持!最重要的是,在戰略上,臧南完全沒有價值,而阿克塞欽跨越3個地區:巴基斯坦、克什米兒、印度,一旦占據阿克塞欽,印度就等於是被抓住瞭三寸!
這就像當年北宋的燕雲十六州被別人拿去一樣,從此宋朝一直是處於守勢!不同之處在於——現在我們是遼國、金國人,而印度成瞭北宋。
一個阿克塞欽就極大的分散瞭印度的國力,而且讓中國在面對其它國傢的壓力的時候,完全不用擔心印度!另外,占領瞭阿克塞欽,巴基斯坦就永遠是我們的“鐵哥們”——無論巴基斯坦的政權怎樣更迭,必須要討好中國,因為從阿克塞欽下去無論是打巴基斯坦、克什米兒、印度都行!這證明瞭當年毛主席的眼光是何等睿智!
邊遠的土地不能看肥沃程度,再肥沃也沒有種植價值,因為藏南隔著喜馬拉雅山,作物難以運輸至國內。其戰略地位,遠不如阿塞克欽。
現在中國擁有西部的阿克塞欽,而印度侵占著東部的藏南和達旺。阿克塞欽海拔高資源貧乏非常荒涼,而東部的藏南和達旺地勢低,氣候宜人,各種資源異常豐富。是西藏最富饒的地區。因此許多人認為以前中國在中印戰爭獲勝後擁有非常荒涼的阿克塞欽而放棄藏南和達旺是一個重大失誤,其實這些人沒有深刻認識到這幾塊土地對中印整個國傢利益的影響。
東部的藏南和達旺雖然富饒,但它的最大缺陷是易攻難守。如果當時中國在取得邊界戰爭勝利後留在東部的藏南和達旺不退的話將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藏南和達旺緊鄰印度的平原地區。印度會很容易集結大量的軍隊對藏南和達旺進行攻擊。而藏南和達旺與西藏的中心地區間的交通極其不發達。更不說遠離中國的內地瞭,因此中國要及時調集大量軍隊到藏南和達旺是非常困難的,即使是一時靠中國軍人的勇敢和犧牲守住瞭藏南和達旺。
長期在藏南和達旺征戰也會嚴重影響中國的國力。印度和越南等小國不同。它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對小國我們可以一次性重擊叫它很多年都不敢出聲。但對印度這樣的大國則不然,即使它被擊敗瞭一次。但它可以很快又集結大量軍隊卷土重來。而且藏南和達旺離它的平原近。因此它的軍隊調動和後勤保障都非常容易。而藏南和達旺遠離中國內地。中國的軍隊調動和後勤保障卻非常困難。中國要在藏南和達旺與印度進行長期的拉鋸式的爭奪戰爭,會嚴重消耗中國的國力。
而且在中國要在藏南和達旺與印度進行長期的拉鋸式的爭奪戰爭也不符合中國的戰略要求。中國當前的戰略是東防美日,西穩中亞,把西南作為中國的大後方。因此穩定西南大後方是中國的戰略要求,而中國要在藏南和達旺與印度進行長期的拉鋸式的爭奪戰爭會使西藏和四川雲南長期處於臨戰的最前沿,使中國的大後方變成瞭前線,會造成中國的長期的不穩定,更會嚴重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
同時,放棄藏南可以爭取更廣泛的國際同情(主要是不結盟國傢),而且當時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這麼做也有利於瓦解印度在不結盟國傢中的威信,因為這場戰爭是印度挑起來的。再加上在非洲的經濟援助,使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傢中的威信大大提高,這些都是戰略上的考慮。
印度在中印戰爭後表面上保持瞭對藏南的控制,但印度失去的遠比個藏南大多瞭。印度在戰前是世界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中國在當時不結盟運動中的地位遠遠低於印度,尼赫魯在不結盟運動中的地位也遠遠高過毛澤東,這些戰略上的優勢的重要性遠比藏南大多瞭。可到瞭戰後,印度成瞭一個事實上的戰敗國,在不結盟運動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戰略優勢喪失殆盡。印度和尼赫魯本人的威信也被打到瞭歷史的最低點,尼赫魯本人也因為這場戰敗而迅速退出歷史舞臺,這對印度的國傢戰略上的發展是致命性的打擊。而中國則迅速取代瞭印度成為不結盟運動中事實上的領袖,毛澤東也因這場戰爭取代瞭尼赫魯的地位,這對毛澤東打破美蘇並霸局面、實現世界三極的戰略是有著極大的正面作用。
大閱兵後印度網友說:藏南原本是屬於中國的
因此1962年勝利後放棄藏南和達旺,從整個中國的國傢利益來說是明智的。
和藏南和達旺相反。堅守阿克塞欽是中國的高明之處。阿克塞欽雖然非常荒涼但它的地勢非常重要。看看地圖就可以知道瞭。它居於中亞的制高點。緊鄰印度的首都和中心城市。它的地理優勢遠勝於藏南和達旺。如果說藏南和達旺是兩塊肥肉,而阿克塞欽就是中亞的鎮妖塔和刺向印度心臟的利劍。
1962年中國軍隊反擊時,印軍在獅泉河(現西藏阿裡地區的首府),駐有一個連的兵力,整個地區是一個營的兵力。在斑公湖地區也駐有印軍一個半連的兵力。當時新疆軍區的部隊,一直打過瞭喜馬拉雅山脈,離新德裡就300多公裡,嚇得印度在新德裡大街上公園裡挖起瞭工事,大量市民逃離市區,各國駐外機構紛紛撤離。
戰後中國軍隊是撤退瞭,但也沒退到戰前的實際控制線,現在離獅泉河最近的邊防站,從獅泉河出發,座兩天汽車,再走兩天路才能到達。離斑公湖最近的邊防站,也有120公裡以上。
中印邊界反擊戰時,毛主席他老人傢說過一段話,“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小學課本裡寫著哪,連小娃娃都知道,不能到瞭我毛某人的手裡就成瞭930萬平方公裡,憑空少瞭30萬平方公裡,你們不能讓我背著賣國賊的罪名去見祖先”。
大傢明白瞭吧,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中國共拿回瞭自晚清政府以來在中印邊界丟失的3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台中化糞池清理。現在你明白瞭中國政府多次提出以現有控制線為基礎進行邊界談判,印度為什麼死活不答應的道理瞭吧?XLW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因為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在雙方會談破裂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中印兩國開始交惡,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
對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後,中國軍隊主動撤軍至戰爭前的實際控制線一事,現在網絡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最普遍的看法是,中國在領土上吃瞭大虧,便宜瞭印度。現在告訴大傢一些不廣為人知秘密。 大傢都知道,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分東線和西線兩條戰線,東線又有兩個戰場,亞東戰場一線和達旺戰場一線,東線是成都軍區打的,西線是新疆軍區打的。
先說東線達旺戰場,為什麼先說它哪?這是大傢最熟悉的部分,國人最熟悉的麥克馬洪線就在這裡,這裡也是中印戰爭的主戰場,印軍考爾中將的部隊就是沿達旺--邦迪拉--德讓宗一線展開的,中國軍隊的反擊最早就是在這一戰場打響的。
戰爭一開始,中國軍隊就打垮瞭達維爾準將的一個旅,俘虜瞭達維爾準將,打過瞭麥克馬洪線,中國軍隊宣佈就地停戰,等待印度回應。在這期間中國軍隊緊急修瞭一條簡易公路,保證瞭戰爭物資的供應。中國軍隊第二階段的目標是拿下達旺,但拿下達旺後,一清點戰果,發現俘虜的人數與打垮的印軍數量相差太大,達不到戰前定下的要打出30年邊界安全的目標。
正好這時藏民來報告說,印軍的增援部隊分三部分正沿德讓宗--達旺公路展開,準備攻擊達旺,戰機顯現,中國軍隊立即兵分兩路,一路沿公路迎擊印軍,另一路沿貝利小道堵印軍的後路。結果把印軍一個半旅加一個師部夾在瞭達旺與邦迪拉之間,這就是中印戰爭最精彩的部分,其中就有一個戰士擊潰印軍一個炮連,繳獲四門大炮。
八個戰士俘虜180印度兵。半個緊急湊起來的連(本來這是一個從貝利小道穿插過來的加強連,等從深山密林鉆出來一看漫山遍野的印度兵。 以為已經沒有瞭成建制的印度軍隊,也就漫山遍野地抓起瞭俘虜,收都收不回來瞭,這個連有更重要的任務),就這半個連的30來名戰鬥人員,硬是在邦迪拉外阻擊瞭裝備齊全的3000印軍。
印軍打瞭幾次沖鋒死瞭幾百人還是無可奈何,最後還是師部的參謀向師長建議說,有一條幾乎沒走過人小路,可以突圍,但就是不知還能不能走,師長破口大罵“XXXX,能走不能走就這一條路,不走還在這等死嗎?還不快走”。 印軍丟棄瞭所有重武器,沿小路狂奔,後面那半個連還窮追不舍,途中遇到那個連的副連長帶的一個重機槍班在橋頭阻擊,打光所有子彈後,眼睜睜地看著800多印軍蜂擁而過。
這個連的任務本來就是切斷這條小路,副連長帶的掩護部隊不折不扣地執行瞭任務,連長帶的主力卻光顧抓俘虜瞭,但念在阻擊印軍主力有功(別的穿插部隊沒有及時趕到),降職使用,連長和副連長就地掉瞭個。 中國軍隊沿公裡一路狂追,打到瞭德讓宗,其中一個連的先頭部隊,比逃跑的印軍還跑得快,在印度人目瞪口呆的眼皮下,一槍不發,穿城而過,一掉頭又把印軍堵在瞭德讓宗。
就在這個連吃飯休息挖工事時,後面來瞭一個車隊,戰士們槍都來不及拿,這個龐大的車隊就進瞭德讓宗。等打下德讓宗才知道,車裡全是英美兩國緊急援助印度的第一批先進武器,連封條都沒拆,就急急忙忙送到瞭中國軍隊的手裡,其中就有美國當時最先進的M16步槍。
德讓宗戰鬥中,犧牲瞭一個副教導員(副營級),這是中國軍隊在整個中印邊界反擊戰中陣亡的最高級別的軍官。當時一隊中國士兵打的興起,收不住腳瞭,隻管往前打,突然一個士兵目瞪口呆地就不敢往前走瞭。
後面的人上去一看,媽呀,前面怎麼就沒有山瞭,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其中一人小心翼翼德問指導員,我們是不是打出印度瞭,打的美國瞭。指導員一挺肚子驕傲的說,知道啥?前面就是印度次大陸瞭,再往前你就掉印度洋裡瞭。
戰後,中國軍隊撤軍過瞭達旺(就是第一階段停戰的地方),然後又宣佈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裡,就到瞭俘虜達維爾準將的地方。亞東當時距中印邊界實際控制線約110公裡,是中國、印度、錫金三國交界的地方,歷史上一直歸西藏管轄。
1890年時錫金還是西藏的屬地,由噠癩喇嘛委托錫金部落王管理,後錫金部落王被英國人囚禁在印度,至死不願發表脫離西藏的宣言。由於滿清政府的無 能,在李鴻章的授意下,清政府西藏事務大臣與英駐印度總督簽訂加爾哥達條約,錫金脫離西藏(也就是脫離中國),後英屬印度找借口發動戰爭趁機占瞭亞東。
期間英國為瞭避開晚清政府挑起西藏事端,突然不承認中國對西藏的宗主國地位,美國政府警告英國,中國對西藏的宗主國地位,英國政府已在加爾哥達條約及其他有關條約中予以認可,把英國弄個個大臉紅。現在中國政府還在引用這一事例堵美國的嘴。
中印邊界反擊戰時,印度軍隊在這一地段並沒有挑起事端,但駐有一定力量的兵力設防,中國軍隊突然間用一個師的兵力發動進攻,進展神速,當時考爾中將乘蘇聯援助還是由蘇聯人駕駛的米-8正在此地視察。
還沒反應過來,直升機就被中國軍隊繳獲,害得考爾中將坐牛拉的敞篷吉普冒雨而逃,要不是一個穿插的連隊迷路,勞爾中將就被中國人優待瞭。這架米--8直升機就是中國繳獲的唯一一架印軍的直升機,中國戰後對外宣佈歸還所繳獲的印軍的一切裝備,但這架直升機沒還。
戰後一直以為中國從亞東撤軍瞭,撤到瞭戰前的實際控制線。央視10套正好播放瞭一段這一地區的片子,這裡現在叫亞東縣,邊界又回到瞭當時錫金脫離西藏時的地方,就是清政府設立海關的地方。PLA不僅沒退,還前出瞭不少。真是大快人心。
再說西線,西線地區廣闊,也有個類似於麥克馬洪線的線,也是英國人搞得鬼,印度在現在的邊界談判中還在堅持這一條早已不存在的線,事關重大呀,近30萬平方公裡。西線中國軍隊反擊時,印軍在獅泉河(現西藏阿裡地區的首府),駐有一個連的兵力,整個地區是一個營的兵力,滾雷英雄羅光喜(四川人,不知大傢還記得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在斑公湖地區駐有一個半連的兵力。當時新疆軍區的部隊,一直打過瞭喜馬拉雅山脈,離新德裡就300多公裡,嚇得印度在新德裡大街上公園裡挖起瞭工事,大量市民逃離市區,各國駐外機構紛紛撤離。戰後中國軍隊是撤軍瞭,但也沒退到戰前的實際控制線,現在離獅泉河最近的邊防站,從獅泉河出發,座兩天汽車,再走兩天路才能到達。離斑公湖最近的邊防站,也有120公裡以上。
中印邊界反擊戰時,毛主席他老人傢說過一段話,“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小學課本裡寫著哪,連小娃娃都知道,不能到瞭我毛某人的手裡就成瞭930萬平方公裡,憑空少瞭30萬平方公裡,你們不能讓我背著賣國賊的罪名去見祖先” 大傢看清瞭吧,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中國共拿回瞭自晚清政府以來在中印邊界丟失的3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30萬平方公裡的概念是什麼呢?它的面積相當一個雲南省!說起來,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印邊界勘探工作一直讓印度悶悶不樂的真實原因!XLW
1962年的中印戰爭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稀少,交通不便。
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罕見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
不曾想到的是這場本以為是勢均力敵的戰爭最後雙方傷亡竟然是五比一,據說戰後中國主將張國華笑瞭,他說:“這樣容易取得的勝利,我當兵33年,還是頭一次!”
戰前,指揮所的氣氛是緊張的。張國華有時專心研究地圖,有時離開地圖踱著步子深思。“慎重初戰”是個很不好駕馭的車頭,初戰必勝又是最起碼的要求。
與印軍畢竟是初次交手,它是“太極派”,還是“少林派”呢?估計不會有國民黨的主力強,但也不能估計過低,要“貓”當“老虎”打,像對付國民黨的中等部隊。
當時有一種意見,為瞭慎重,隻打沙則一點,吃掉敵人一個營。這是個很保險的方案。張國華考慮再三,吃掉一個營,不痛不癢,要吃就吃它一個旅!
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另一位領導時,那位領導身體震瞭一下:“這太冒險瞭!萬一……”
還有一位領導不無擔心:“現在仗要打大瞭,是不是戰役發起時間向後推遲兩天,以便部隊做好充分準備?”
張國華沒有表態。他說:“看看部隊準備情況吧。”
陰法唐政委代表新組建的四一九部隊師團兩級領導再次進言:“張司令員,戰役發起時間不能推遲!”
“理由呢?”張國華不露聲色。
“我1萬多人進入戰場,在森林裡隱蔽瞭一天一夜,不動煙火,再推遲兩天很容易暴露作戰意圖。那時再進攻還有什麼突然性!”
張國華一拍桌子:“不再推遲,要讓敵人還沒穿褲子就當俘虜。”
兩種意見反映到中南海,有的領導也認為張國華是在冒險,但毛澤東不喜歡墨守陳規。他把另一種意見的文稿推到桌子一邊,頗有慍色:“他是前線指揮員,讓他打嘛!打不好重來!”
方案定瞭。幹部會上,張國華激越的聲音把出擊前的喧鬧壓瞭下去:“現在當面敵人不是1300,而是2500,準備打它3000,如再增援就按它5000打。
三至五天解決問題,不要怕傷亡,準備傷亡2000人。要打得好,打得快,速戰速決,務必全殲。打起來不受‘麥線’約束,但要報告中央。
打不好是前邊的人負責,補給不好是管後勤的人的責任。哪個搞不好,要追究哪個人的責任。打不好,消極說法是未完成任務;積極說,是不夠共產黨員條件!”
會後,他又佈置:要多準備些豬肉,要把各團電影組組織起來,把軍區文工團調到前方,以鼓士氣。
10月20日7時30分,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我人民解放軍的炮火便鋪天蓋地向入侵克節朗的印軍陣地傾瀉。9時30分,印軍的第一個據點被攻下。
到晚上8時多,克節朗戰役即告結束。張國華聳聳肩,笑瞭:“這樣容易取得的勝利,我當兵33年,還是頭一次!”
23日,中央致電稱贊:“作戰部隊在高原嚴寒的困難條件下,鬥志昂揚,艱苦卓絕,勇猛作戰,幹脆地殲滅瞭敵人。”
軍區前指剛剛收到這一鼓勵電,還沒來得及轉發,又收到中央收回該電的通知。張國華心頭一緊:出什麼事瞭?等他收到第二封電報時,心中的疑團才漸漸解開。
後一封電報隻比前一封電報多瞭兩句話:一句是“捷報頻傳”,另一句是頗帶感情色彩的“中央、軍委極為高興”。
為什麼又收回前封電報呢?張國華尋思:看這口氣,很像是毛主席親自加的兩句話,他的高興溢於言表,他希望電報能更大地鼓勵前線士氣……是的,一定是的!
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張國華指揮的兩次戰役和一些零星戰鬥都取得瞭勝利。
殲敵3個旅,生擒王牌旅長達維爾和另一名準將旅長辛格,共斃、俘敵7000餘人(主要收獲自西山口之戰),占整個中印邊境反擊戰戰果的80%。中方作戰部隊也付出瞭代價,傷亡1460人,而百度百科顯示,則才幾百人。
中國軍隊撤軍的真正原因
我國在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取得勝利後為什麼會後撤20多公裡,很多人不理解,甚至頗有微詞,反毛者也利用這一點大肆攻擊毛不顧民族大義。
老實說我手頭並沒有足以解釋這一令人驚訝的奇特現象的資料,以前我實際上對此也很不理解,但是認真思考瞭一下這個問題後,如下幾個原因也許可以說明問題:
1、給養困難
記得以前到四川上大學的路上曾經遇見過從四川到西藏打工返鄉的農民,他們是去給駐藏邊防哨所背糧食的,1斤糧食給4塊錢的運費 ——這已經遠遠超過瞭糧食的價格本身。而在89年,4塊錢並不是小數目。
據他們說他們一次背大概50斤左右的糧食,然後在高海拔地區翻山越嶺,經過2~3天達到目的地後返回。由此可見,維持給養的困難程度。往前推近30年,當時的給養困難程度大概要壞很多。
我曾經在青海牧區工作過4年,現在也常去牧區出差,盡管現在公路建設成績斐然,但是假如沒有公路系統,運輸將非常困難,一些高山不花一天多時間是根本不用指望翻過去的,如果身上還帶有物資,那就更難說瞭。
不過,高原的大部分地區還是很適合大兵團作戰的,關鍵是高山縱橫的地區,隻能靠人和飛機來作戰——尤其適合武裝直升飛機。至於大炮坦克之類的,是很難發揮作用的。
但是在印度一方,情況則要好得多,他們的軍事運輸至少不需要像中國這樣穿過數千公裡青藏高原,盡管在高山地區他們的軍隊同樣面臨無法展開的局面,但是至少在把軍事物資運送到戰區方面,他們占有絕對優勢。
什麼意思呢?即中國在當時的條件下根本無法在後勤上保證長期大規模作戰。因此,假如中國不後撤,那麼回過神的印度就可以通過長期的小規模侵襲戰來消耗中國,中國實際上是很難確保不被迫後撤的,而這對於國傢的聲譽是很大的損害。
而主動後撤,算是給足瞭印度面子,印度在法理上難以找到繼續長期戰爭的條件,而中國則可以贏得沒有霸權野心的好名聲,是非常有利於團結對霸權主義深惡痛絕的第三世界國傢的。
因此,由於給養困難導致的主動後撤使中國避免瞭陷入長期被動局面的境地,
2、美蘇的壓力和中國的核計劃
當時中國剛剛度過3年困難時期,國力空虛,而在1962年中印戰爭期間,美蘇及其集團都公開站在印度一方反對中國,如果戰爭長期化,在美蘇集團的支持下,中國很難在中印邊境地區維持長期的戰爭,而且可能面臨來自蘇聯的侵犯(當時蘇聯就重兵壓境使人不得不防)。
因此通過主動後撤,不僅使印度失去瞭繼續戰爭的借口,而且也讓蘇美集團無話可說,避免瞭陷入被動的局面。
同時,中國當時正在全力以赴研制核武器,在這一過程中美蘇都在威脅要對中國“采取行動”,在這種情況下息事寧人,有助於核計劃在較小的風險下順利完成。
我們設想一下中國前推之後並不後撤,與在美蘇集團支持下的印度交火,美蘇集團對中國所能采取的當然是更尖銳的對立態度,此時中國的核計劃受到打擊的可能性就要遠遠大於較和平的狀態。
3、中國打破封鎖走向世界的戰略需要
當時中國的處境是非常艱難的,一方面是西方集團的封鎖,另一方面是蘇聯集團的敵視,同時國內剛經歷3年困難時期急需恢復,因此中印沖突並不是當時中國的主要矛盾,中國需要爭取長期的和平發展時期來恢復和發展生產,增強國力。
同時通過後撤而平息戰爭,中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息西方集團對中國的敵視,使強加在中國身上的邪惡的性質多少得到點澄清,有利於擺脫孤立的處境。
實際上,中印邊境沖突後不久,1964年1月,中法之間就建立瞭外交關系,打開瞭中國與西方正式交往的大門。
我們設想如果中國當時仍舊陷入與印度的持久戰爭中,這種局面是不會出現的。由於戰略目的的需要,不僅蘇聯,西方國傢恐怕還會采取嚴厲的措施打壓中國為數不多的窮朋友,使中國更加孤立,對中國重返國際舞臺的戰略是極其不利的。
另外當時中國正在輸出革命,對於來自印尼之類的國傢對中國試圖控制其國傢的說法而言,主動後撤之類的也算是回擊。
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戰爭中的徹底失敗,使尼赫魯(時任印度總理)亂瞭方寸。他不與任何人商量,獨自向美國總統肯尼迪求救,要求派轟炸機和軍隊與中國作戰。
印度國民也從未經歷過如此失敗情緒的沖擊,全國陷入一片混亂。可就在這個時候,中國軍隊卻單方面宣佈停火,並主動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實際控制線後20公裡,希望以此推進談判,恢復中印兩國的友好關系。
而印度政府卻未能理解中國的善意。他們認為中國軍隊的“懲罰”大大傷害瞭印度的自尊和體面,並把中國主動釋放全部被俘人員、所繳武器和軍用物資也說成是陰謀。
印度政府對中國的誠意根本不予理睬,並拒絕任何形式的談判,反而指使其軍隊重新占領被中國軍隊趕出去又後撤的全部12.5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
中印戰爭後,印度政府在對外政策方面很大程度上放棄瞭“不結盟政策”,並迅速向美國靠攏。1970年英迪拉·甘地政府與蘇聯簽定瞭為期20年的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雙邊條約。
條約明確規定,雙方“保證不向與另一方發生武裝沖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任何援助,在一方遭到進攻或進攻威脅時,應立即共同協商。”當時蘇聯外長葛羅米柯說,如印發動戰爭,蘇聯將在軍事、外交上全面支持印度,並牽制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援助。
與此同時,印度為瞭報邊界戰敗的一箭之仇,開始瞭全面的擴軍備戰,並專門組建瞭針對中國軍隊的“山地師”部隊。“中國威脅論”也從此籠罩印度大地,中印關系進入瞭冷凍期。
直到1969年元旦,英迪拉·甘地政府迫於國內外局勢發展的需要,表示願與“中國進行有意義的會談,以尋求中印爭端的解決”。中國政府自然表示友好的回應。
1970年“五·一”節,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印度駐華臨時代辦米什拉時說:“我們總要友好的,不能老是這麼吵下去麼。”毛澤東當時還請米什拉代為問候印度總統和總理。
但此時印度國內的反華勢力卻依然活動猖獗。他們支持西藏叛亂分子在新德裡舉行活動,還把“西藏問題”和“中國在西藏侵犯人權”議案提交聯合國大會。
與此同時,英迪拉·甘地政府又把侵占的中印邊界東段9萬平方公裡土地由“東北邊境特區”上升為“阿魯納查爾中央直轄區”。此時,中印關系雖有解凍跡象,但印度並沒有誠意采取實質性的舉動。
八十年代中後期小平同志在一次軍委會議上說“中國人民解放軍要活動活動瞭……”。由於涉及到一些機密,我不能多講,隻能簡單跟大傢說一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軍隊曾計劃對印度的軍事行動“藏雷行動”。
總參從1986初就開始為軍事行動慎重而詳細制訂縝密的作戰方案。1987年底作戰方案完成,鄧小平等一批軍委領導看過後表示同意,紫陽同志也知情。
1988年中國開始秘密的對軍事行動進行準備和部署,原計劃是1989年夏季(青藏高原在夏季節容易進行運兵和後勤補給)對中印邊界的印軍發動閃電戰,規模要大於1979年的中越戰爭。
也許是天意,後來發生的事情在我們的意料之外。1989年夏,北京發生的一大事件拯救瞭印度。很多中國軍隊調往北京戒嚴,打亂瞭原來的對印軍事行動計劃的部署。
1989年夏,美國等西方國傢對中國進行瞭全面制裁,中國當時與蘇聯的關系並未實現正常化,中國在國際上又一次面臨不利局面。
時間進入1990年,當中國權利機構交於江總書記的第三代領導班子的時候,國內的各方面開始穩定,但是印軍在實際控制線上的挑釁並沒有停止,而且情報顯示印度正在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展核武器,如果一旦印度有瞭核武裝,那麼對印度發動戰爭的顧慮將會更大。
對印軍事行動再次擺上瞭中央領導的桌面進行討論。可惜天不遂人願,當軍事行動再次即將開始時。九十年代初東歐巨變,美國再也不需要聯合中國對抗蘇聯瞭。
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以及中美關系已經遠遠不如1979年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那樣有利。
打破西方國傢對我們的孤立和制裁發展經濟成為中國的首要工作,權衡利弊後,對印軍事行動被迫取消,也許是永遠的取消,同時也造成瞭九萬平方公裡永久的遺憾。
此新聞來源於UCAPP軍事
http://m.uczzd.cn/ucnews/news?app=ucnews-iflow&aid=11956865519721688243&cid=1105405272&zzd_from=ucnews-iflow&uc_param_str=dndsfrvesvntnwpfgibi&recoid=17785835901328236773&rd_type=reco
- 台中清化糞池 台中市化糞池清理店家~化糞池清理好評找台中抽水肥專業網就對了
- 台中清化糞池 台中馬桶不通該怎麼辦呢?找台中通馬桶廠商就對了~包通
- 台中通馬桶價錢 各級學校抽化糞池推薦廠商~學校抽化糞池找他就對了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