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 我們該如何上課” 論壇舉行

中國網12月13日 訊(記者 閆景臻)12月12日由中國網主辦的2014年中國教育傢年會暨中國好教育盛典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辦,本屆活動以“踐行改革,讓每個人的人生出彩”為主題。全國教育界專傢、學者、媒體人及教育從業者等500餘人齊聚北京,就中國教育的熱點話題進行深入探討,整場活動高論縱橫、妙語連珠。

網絡社會已經悄然而至,但是互聯網在發揮其強大生命力和優勢作用的同時,所引發的弊端也顯而易見,過分強調互聯網的主導性,不良內容的不嚴謹和粗糙、泛濫對青少年帶來消極影響更不容忽視。如何利用互聯網先進工具改善教育教學,改變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如何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推動教育產業、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新;如何讓教育與互聯網的結合同時,又不偏離教育的本質等話題進行探討。

由中國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互聯網教育研究院院長呂森林、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盧志文、題谷教育CEO陳雷、極歐學院聯合創始人林大亮,以《互聯網時代,我們該如何“上課”》為主題進行瞭分享,就如何利用互聯網先進工具改善教育教學,改變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如何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推動教育產業、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新;如何讓教育與互聯網的結合同時,又不偏離教育的本質等話題進行探討。》》點擊進入專題:2014中國教育傢年會暨中國好教育盛典

現場論壇(左起孫雲曉、陳雷、林大亮、盧志文、呂森林)

主持人(中國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21世紀最重要的學習是學會管理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誰都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掌握,但是你要知道你需要的知識到哪裡找,如何管理。信息如潮,你就需要學會知道發生瞭什麼,什麼是最重要的,應該做出怎樣的反映,這可能互聯網時代的學習就要回答這個問題。今天請到的都是互聯網行業領袖級的人物,他們都是創業的領軍人物,一位是互聯網教育研究院院長呂森林先生、一位是翔宇教育集團的總校長盧志文先生、題谷教育CEO陳震先生、還有極歐學院聯合創始人林大亮先生。

今天幾位和大傢討論的問題有幾個,第一是大傢怎麼看現在的課堂教育,或者說課堂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意義,就是現在這種教育模式它的價值、它的理由。

呂森林(互聯網教育研究院院長):課堂教育的作用在未來幾年都不會被取消,但是課堂將發生非常大的變化,各種信息技術將應用在課堂裡去,我們師生的作用也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我們很遺憾的是傳統的中小學整體上仍然處於非常傳統的時代,比如說很多學校不允許學生攜帶手機到課堂上,當然現有的手機模式放到學校裡會對現有的教學產生非常大的幹擾,從理念上來講,很多學校校長排斥信息技術在教學裡的應用,所以在移動互聯網對社會各個行業產生沖擊的大時代之下,我們的傳統教育也就是我們的基礎教育仍然是銅墻鐵壁,各個公司介入的話還是遇到瞭阻力。

盧志文(翔宇教育集團的總校長):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但是今天的課堂還是三座大山壓著,應試本位的教育觀,知識本位的課堂觀,和分數本位的評價體系,這個不改變,課堂就不能解放。

解放課堂有很多種手段和方法,今天我們看到的是技術的力量對改變課堂的巨大沖擊作用。因為過去是長者為師,再後來是能者為師,再台中抽水肥價格到專者為師,今天教師早已不是學生的唯一知識語言瞭,所以課堂要發生深刻變化。從背會到體會,從教學到學教,從學會到會學,所以這些變化在課堂中的產生影響是因為科學技術在這裡得到的運用。

翻轉課堂之所以能夠實現,就是課堂不再是第一手知識先學習然後課後做作業,而是放在課堂之前,然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鞏固,這個過程是互聯網時代帶給我們的便捷。但是大規模課堂的變革還是需要一個過程,就像手機移動互聯網,現在進入課堂或者所有學生人手一部手機,現在很多學生是做不到的,包括我在的學校也不主張學生人手一部手機。但是並不代表我們對互聯網在課堂的探索不夠積極,所以我們已經把課堂從教學變成瞭學教,而教別人的過程就是一個應用知識的過程。這個期間教師和學生身份的轉換會成為最關鍵,過去是背桶人,今天就是一個挖井者。過去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今天可能是一個學習資源的建設者和學習環境的營造者,所有這些的變革會慢慢的在課堂當中發生變化,這些變化進入瞭這樣一個互聯網的背景,但是量變會逐步引起質變,解決課堂形態根本性的變革有賴於技術進一步深化,但是我們對未來還是充滿信心。

主持人(中國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我最近做瞭一件開心的事情,我跟11位中美老科學傢和心理學傢對話,其中一位是哈佛第一個獲得終身教職的女教授,她就提出來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喜歡學習,她的觀點是死記硬背的教育大傢都不喜歡,她把它叫做一種淺念的一種學習,她倡導一種專念的學習,就是註意事物的變化,註意多視角來看待事務,而且容易建立新的類別,比如用質疑的方法,多角度的方法就會喚起一些新視角。所以我想請各位嘉賓回答第二個問題,互聯網時代對傳統的深刻方式產生哪些影響,就要線上線下會有哪些顯著的不同,請林大亮先生。

林大亮(極歐學院聯合創始人):大傢好,因為我一直在從事互聯網方面的工作,在做互聯網之前從事過八年的教育,包括對大學生的、中學生英語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所以這方面深有體會,現在想基於互聯網對傳統教育發生的一些改革做一些闡述。

就拿前幾個月在烏鎮開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作為一個切入點去說,當時世界大佬們討論時談到,未來科技再怎麼發展,教育也是人生的必需品,因為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必然有一部分人不瞭解這方面的人群,需要有各種渠道和通路瞭解各種知識,讓自己掌握這項技能,成為新技術的擁有者和使用者,讓新技術為人類造福。

但是在這種形勢之下,我們發現傳統的課堂教育的方式有些方面不太適應科技發展需要,因為已有課堂的方式過多依賴於我們有些新的知識,當教材通過國傢審定編譯之後通過一兩年時間才能下放到基層各個學校裡。

伴隨著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過程當中,可能這個東西形成書本知識,形成專業性教授的知識,可能已經成為過時的東西,所以有些東西不能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在互聯網的教育之下,傳統的教育方式過多會充當教育的綜合性的場所,原來課堂互動的方式會產生線上跟老師直接進行對話和互動,學生自我的個性以及各方面素質的挖掘和培養,以及大傢個性化問題在線上和老師互動並得到解答,這種東西在線下的課堂得到一些釋放。

所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背景之下,基於個性化的,個人的教育方案的培養和養成,怎麼應用互聯網的方式跟線下方式相結合,真正提倡學生個性化的發揮和成長,讓自己的教師成為一個教練去挖掘他們的潛能,而並不是把教師已有的經驗教給他們,這可能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突破口。

主持人(中國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在線學習更要個性化,以個人為中心,一種個性化的探索可能是更為鮮明的特點。陳雷先生做題谷教育一定對這種劇變感觸頗多,請您談一談。

陳震(題谷教育CEO):非常高興跟大傢分享一下題谷教育創業經歷。我覺得課堂的教育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還會成為體制內的教育主流,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課堂教育是有它的局限性。

大傢可以試想一下,同一個老師用同一種教學方式面對五六十個孩子,用一種方法來教一堂課,孩子自身的理解力、課堂的註意力、甚至他智力素質基礎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決定瞭教出來的結果一定是鋸齒狀的,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同時我們學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是作業,也是老師給班上所有孩子佈置同一套作業題,另外一個重要的環節是考試,又是所有孩子考同一張試卷,這樣鋸齒狀孩子們學習問題怎麼解決?還是靠課堂方式來解決。

在當今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移動互聯網新的技術就給個性化高校學習的方式帶來瞭新的可能性。如果一個孩子哪個地方不會馬上就能夠看到老師講這道題高清視頻,在這道題背後所牽扯的知識點的課程也都能夠看到,對孩子個性化學習是一種非常創新型的方式,題谷一直立志於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教育的本質不能改變,互聯網隻是一種技術的手段。我們做移動互聯網教育或者是互聯網教育的時候一定要關註到教育的本質,如果今天很多孩子作業不會做,但是他可以很快通過手機或者通過上網就能夠找到這道題文字答案一抄就結束瞭。在傳統教育三大環節,上課、作業和考試,這三大環節當中決定孩子的好與壞,彈性最大的解決作業完成的情況,所以說很多技術的采用一定要首先想到教育的本職,做教育有教育的責任感,要理解教育的本職,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隻是技術上的變革,但是這種變革今天已經毫無疑問的為我們解決傳統的課堂教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帶來瞭廣闊的前景和非常大的可能性。這是我的理解。

主持人(中國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我們今年說在線教育在2014年是個熱詞,今年談“幕課”比往年都多。有人說當前的在線教育亂象叢生,但是又生機無限,呂森林您這個問題怎麼看?

呂森林(互聯網教育研究院院長):今天互聯網教育的確非常火,因為我們做互聯網教育研究有14年時間,是中國最早一批做互聯網教育的從業者。

我們做在線教育研究做瞭一下統計,2014年進入互聯網教育資金大概是150億左右,數字還非常驚人,來自各個方面的都有,包括出版社、傳統的培訓機構,我們也深切感受到互聯網對傳統教育的沖擊,主要來自幾個方面,一個是傳統線下的培訓,尤其是體制外的,因為他們發現按照原來的方式已經招不到學生瞭,他們第一想到的是互聯網,所以給培訓機構一些反思。我今年也參加的好多在線教育方面的論壇,北京像這樣規模的論社區公寓大廈抽肥壇這幾個月來幾乎每周都有,而且一天好幾場,說明產業界對在線教育關註非常的旺盛。包括出版社,現在動作比較慢的是出版領域和傳統領域,但是魚龍混雜,現在有2500傢左右的公司,跟兩年前相比已經翻瞭幾倍。

前天我跟韓國在線教育協會人溝通,發現五年前韓國也經歷瞭類似的在線教育投資的浪潮,也誕生瞭很多巨型的公司,但是也死掉瞭很多公司,所以在線教育就我們的研究看短期要取得勝利的話是非常艱難。

我們認為在線教育對整個教育產生顛覆性需要五年到十年時間。但是這個階段會出現很多的上市公司,我估計80%的項目會面臨死亡或者是轉型或者是收購的命運,這些公司大部分是不懂教育的,比如今年很知名的項目倒掉瞭,但是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投資者對在線教育一個是不瞭解,雖然一說顛覆傳統教育等等,實際他們根本不懂傳統教育,不在教育系統做個五六年是沒有資格對教育談到顛覆性,所以整個過程是經過大浪淘沙的過程。

但是這個過程在未來三五年後會出現一大批做的非常好的在線教育方面的上市公司,在線教育肯定是一個好戲,無論是中小學,還是職業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會是一場好戲,在未來五到十年內會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主持人(中國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中國現在的教育是GDP的4.3,比以往都高,但是卡塔爾基金會預測將來教育的第一位投資是傢庭,43%,比政府都高,比企業也高,所以這可能是一個在線教育會帶來非常大的變化。

盧志文(翔宇教育集團的總校長):說到互聯網教育,互聯網誕生的那一天開始,人們在教育上做的夢是最多的,也就是說互聯網誕生時,人們就想它改變教育的程度最深,人們期待最多。但是很多其他夢都實現瞭,像門戶、搜索、遊戲,社交,甚至到電商現在都有瞭,但是教育這一塊始終還沒有發力,當在線教育領域當中誕生千億級的企業或機構,我覺得這一件事就算實現瞭。但是今天還沒有實現或者遠遠沒有實現,當然處於前夜。

中小學生30萬所,我們所做的一切跟沒做差不多,所以互聯網誕生以後,互聯網影響的程度和影響的面是不一樣的。

我就在想做民辦教育的集團,我99年開始做第一所學校做到今天有5萬人,我很自豪,這就是科技進步帶來顛覆性的創新,我今天看有兩個方向去做才對,第一,互聯網教育應該向教育的內核去尋找它的生長,推動教育進步的力量有三個,一個是教育內涵價值的提升,就是理念的力量,第二是教育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我認為是屬於結構的力量,第三是教育內外技術的進步,那是科技的力量,三個力量協同作用才會帶來教育根本性的變革。互聯網僅僅是教育的外技術,它本身不是教育的技術,隻是科技在教育當中的一個應用,所以一定跟內技術結合。同時它跟理念力量和技術的力量結合才行,學校教育這一塊不動,互聯網教育動的幅度很大,但是有些是遊離於教育本質之外的,這兩股力量如何結合在一起,所以呼籲學校教育要擁抱互聯網,互聯網企業一定要向傳統教育或者向學校的內核邁進,隻有這樣才行。

主持人(中國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盧校長提出一個很大的問題,網絡的教育和學校教育怎麼樣互動,怎麼樣協調。最後每人一分鐘,我們說一說在未來課堂中我們最值得期待的突破是什麼,剛才講到有很多困惑,有很多期待,最後講講你心目中期待的突破在哪裡?

呂森林(互聯網教育研究院院長):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事還有我們的創業團隊最大的期待是通過移動互聯網的技術跟傳統教育的結合,能夠使孩子們尤其在K12教育領域,就是中小學基礎教育領域,使他們的精準化、個性化和高校的學習方式能夠夢想成真,而不再陷入傳統教育的文山題海的戰術。因為我有一個很切身的體會,我自己是有孩子的,我孩子讀小學的時候就發現他寫作業很慢,我問他,你告訴爸爸為什麼寫這麼慢,他說我可以寫快,但是我知道寫快瞭以後還會有更多的東西在等著我,所以我還不如慢一點寫,當時給瞭我很大的觸動。大傢可以想像,如果有朝一日我們的孩子隻學他真正不會的地方,他學會瞭這個問題就解決瞭,不用再上補習班,我特別期待這一天夢想成真,孩子的快樂學習也就可以實現瞭。謝謝大傢。

盧志文(翔宇教育集團的總校長):因為我們是做職場教育,所以也可以給大傢帶來一些探索的學習和方法,真正教育的本質在於素質和技能雙方面的提高,而現在學生進入一種怪圈,為瞭完成某件事情而去做某件事情,完全不以效果為導向。無論在你們運作一個公司還是各個層面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所以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就成為瞭一句空談,所以移動互聯網碎片化、移動化這種邊界的方式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發生,讓成長隨時隨地發生,還能夠讓學生自如的在移動端口上形成互動的交流、互動的學習,讓他們彼此也可以成為互相的老師,讓三人行真正必有我師。謝謝大傢。

陳震(題谷教育CEO):教育即解放,教師即開發,成長即成功,我希望在這個過程當中互聯網能夠給教育插上騰飛的翅膀。

林大亮(極歐學院聯合創始人):互聯網淘金的人非常多,我們斷定明年死掉的公司會在300傢到400傢之間,所以絕大部分人對教育都是懵懵懂懂,我們也希望大傢不要再走別人走過的彎路,真正的成功者屬於你既懂教育又懂互聯網的人,這樣的人非常少,如果僅僅懂互聯網肯定不行,如果僅僅懂教育搞不定互聯網這些事情,所以集二者大成的人才能成功。而這種成功的周期我們也研究過,我們研究過十傢公司,平均周期10.5年,最短是七年,大傢可以想象這個周期。如果對互聯網教育非常執著的話,要準備那5到8年的時間去打磨它,打磨真正超越用戶體驗的產品或者是理念。

主持人(中國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謝謝四位嘉賓的精彩分析和發自肺腑的忠告之言。人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教育也是有規律的,不管是線上線下都必須遵循這些規律才有可能成功。新的調查顯示,在未來的教育中網絡的作用會越來越大,學校現有的影響力、功能有一定的降低,但是學校會長期存在著,教師也是繼續發揮作用的,但是教師需要更加有一種個性化的學習,一種有互聯網思維的學習,就像李克強總理講的改革最大的紅利是什麼,把千百萬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人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我們好多年前研究人格發展的時候發現,四種學習需要,第一種認知需要是最強大最穩定的內在需要,最糟糕的需要就是競爭需要,所以這些都是要註意借鑒的。謝謝四位嘉賓,謝謝各位,第二次分論壇到此結束。

文章來源: 中國網

發表評論>>

台中市抽化糞池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ppp177xv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